—那是块刻有馆徽的和田玉。"三个月前,故宫博物院失窃了一批明代档案修复材料,其中就包括这种纳米级麻线。"他压低声音,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脸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这件事必须严格保密,我现在联系'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的专家组。"
当晚十点,林羽在修复室的暗房里冲洗胶片的显微照片。显影液中的图像逐渐清晰,他突然注意到胶片边缘有三个极小的凹痕,排列方式竟与《长安志》目录页的残缺页码完全吻合。
第四节 专家云集探奥秘
三天后的学术研讨室里,投影仪将胶片图像投射成三米宽的巨幕。来自中科院的材料学家、社科院的明史专家,甚至密码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围坐在会议桌前。空气里弥漫着浓茶与香烟混杂的气味。
"从拉曼光谱分析来看,胶片材质属于硝酸纤维素,但添加了未知的金属元素。"材料学家李教授推了推防蓝光眼镜,激光笔在幕布上划出跳动的光斑,"这种配方在19世纪才出现,但根据碳14检测,确实属于16世纪中叶。"
密码学家陈博士突然起身,他的白衬衫已经皱得像腌菜叶:"这些螺旋纹路不是密码,是某种坐标系统!"他调出《长安志》的电子地图,"看,胶片上的每个节点,都对应着明代长安城的重要建筑——钦天监、内府文渊阁、甚至是已经消失的皇家档案馆!"
林羽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当他翻到关于明代"架阁库"制度的记录时,突然愣住了——史料记载万历年间的档案管理改革,曾提到"以璇玑之术藏机要"。璇玑,不正是古代天文仪器中的坐标系统?
第五节 意外线索引方向
暴雨夜,林羽独自留在古籍库房。除湿机发出规律的滴答声,他戴着头灯,用红外成像仪扫描《长安志》的每一寸纸面。当仪器扫过书脊内侧时,屏幕突然跳出异常热源反应——那里藏着一段用密写药水书写的文字,在紫光照射下逐渐显形:"戌时三刻,观星台见"。
这条五百年前的密令让林羽的心跳加速。他连夜查阅《明实录》,发现万历十二年七月十五确实有钦天监监正突然暴毙的记载,而死亡地点正是观星台。更诡异的是,这位监正生前负责编纂的《崇祯历书》初稿,在那场大火中全部焚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林!"陈博士的电话在凌晨两点响起,"我破解了坐标系统!胶片上的螺旋纹路,其实是用浑天仪的黄道坐标记录的数据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