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六节 破译之路遇困境
解密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林羽的工作台堆满了计算草稿,墙上贴满了长安城建筑的三维模型图。每当破译出一组数据,就会出现新的谜题——那些看似天文数据的信息,经过傅里叶变换后,竟呈现出类似现代数据库的索引结构。
"明代人不可能掌握数据压缩算法!"计算机专家张教授扯松领带,投影幕布上的二进制代码在他镜片上闪烁,"除非......他们真的经历过数据灾变。"这句话让所有人沉默了。明史记载中那场烧毁半个内府的大火,会不会不仅仅是普通火灾?
林羽突然想起修复古籍时发现的异常——《长安志》的修补痕迹里第八节 数据灾变初现形
随着更多数据被破译,明代数据灾变的轮廓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众人眼前。万历年间,朝廷建立了庞大的“架阁库”系统,用统一标准管理全国政务数据,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项先进而庞大的工程。但在十二年的某个深夜,包括税收账册、军事布防图在内的核心数据突然遭到系统性破坏,而官方记录将其归咎于意外火灾。
“他们使用了类似磁暴的手段。”物理学家突然插话,打破了会议室的沉默,“胶片上记录的异常天象,其实是地磁异常的观测数据。有人故意制造了人工磁暴,导致所有用墨汁书写的档案瞬间消磁!这是一场有预谋、有计划的数据毁灭行动。”
林羽调出《长安志》中关于那场火灾的记载,发现了更惊人的细节。火灾发生前三天,钦天监曾向皇帝奏报“荧惑守心”的异象,而这个天象记录,与胶片上的磁暴数据完全吻合。这一系列的证据表明,这场所谓的“意外火灾”,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数据灾变,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第九节 幕后黑手引猜测
解密工作越深入,局势越显诡异。胶片中出现了一串人名和官职,其中包括内阁首辅申时行的亲信、掌管内库的太监,甚至是钦天监的官员。这些人在灾变后不仅未受惩罚,反而得到升迁,这一系列反常的现象引起了众人的怀疑。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数据政变。”明史专家王教授的烟斗在烟灰缸里碾出刺耳声响,他眉头紧皱,神情严肃,“他们销毁了不利于自己的政务数据,篡改历史记录,甚至可能伪造了皇帝诏书。这是一场为了权力和利益而进行的肮脏交易。”
更令人不安的是,胶片中反复出现“璇玑计划”的字样。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虽未被完全破译,但从只言片语中可以推断,它涉及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