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破损古籍现端倪
七月的热浪裹挟着蝉鸣涌进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中央空调的冷气在老旧的管道里发出低沉嗡鸣。林羽戴着防静电白色棉质手套,将第三盏鹅颈台灯的亮度调至最亮,显微镜下,《长安志》明万历刻本的残页正舒展在定制的玻璃修复台上。泛黄的纸张边缘如同被岁月啃噬的残垣,虫蛀孔洞间还残留着百年前蠹鱼的褐色排泄物。
这已是他本周处理的第三本濒危古籍。作为馆内最年轻的古籍修复师,林羽的工具箱里永远备着从日本进口的雁皮纸和法国产的天然明胶。当镊子尖轻轻挑起第三十二页与三十三页的粘连处时,他的拇指突然触到了一丝异样——那不是正常古籍装订的绵线触感,而是某种硬质物体边缘的冷冽。
"湿度计显示52%,温度22℃,适合揭裱。"林羽对着录音笔轻声记录,右手已经熟练地取出手术刀。刀刃在LED灯下折射出细小光斑,他屏住呼吸沿着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缝合线切入。这道用极细麻线缝制的痕迹,与古籍其他部分使用的丝线截然不同,更像是某种刻意隐藏的标记。
第二节 神秘夹层初开启
当手术刀挑开最后一根麻线时,暗格中的油纸发出细微的脆响。林羽将整个修复台倾斜15度,利用侧光观察,发现油纸表面残留着类似蜡封的六边形纹路——那是明代官府文书特有的防伪标记。在特制手套的保护下,他像剥蝉翼般揭开油纸,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透明胶片滑入防紫外线收集盘。
"胶片厚度约0.1毫米,表面有显微级蚀刻纹路。"林羽的声音不自觉提高了八度。他迅速启动古籍扫描仪,将夹层构造进行三维建模。当胶片的放大图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那些细密的黑色纹路呈现出诡异的螺旋状排列,既非文字又非图案,更像是某种精密仪器的刻度。
馆长办公室的电话在十五分钟后响起。林羽握着装有胶片的防辐射密封袋,走过摆满金丝楠木书柜的长廊时,玻璃展柜里的《永乐大典》残卷似乎也在注视着这个意外发现。
第三节 馆长的震惊与疑虑
红木办公桌在空调的嗡鸣声中微微震颤,馆长推了推金丝眼镜,放大镜下的胶片照片让他喉结滚动了一下。"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他突然起身,书柜里的《中国古代装帧史》被碰得哗啦作响,"明代根本没有这种微型胶片技术,就算是现代的蚀刻工艺,要在0.1毫米的介质上形成如此精细的纹路......"
馆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镇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