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年轻人正拿着铁锹,小心翼翼地挖着什么。他叫王念军,王文书的儿子,手里攥着半块染血的信纸,是母亲秀莲临终前交给他的,上面写着"长沙城外,战壕西"。
"爹,俺来了。"王念军的额头渗着汗,铁锹挖得很慢,怕碰坏什么。他是中学历史老师,教《中国近现代史》,讲到抗日战争时,总给学生讲川军的故事,说"这里面,有你爷爷"。
他找了三天,终于在一棵老槐树下,挖到了块锈迹斑斑的钢笔帽。钢笔帽上刻着个"敬"字,是父亲的名字。王念军把它捧在手里,像捧着块稀世珍宝,眼泪掉在泥土里,"爹,俺带您回家,回广安,娘织的锦帕,还等着您看呢。"
这是川军后代"寻踪行动"的缩影。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川军后代,带着先辈的遗物——军牌、家书、锦帕,踏上了寻访之路。他们去滕县的城墙下,找刻着"川"字的城砖;去广德的竹林里,寻当年的战壕痕迹;去豫中的麦田里,看是否还有麦秸编的蚂蚱。
李存厚的孙子李川,在常德的档案馆里,找到了爷爷的牺牲证明。证明上写着"1943年11月,于常德巷战中殉国,年仅25岁"。旁边还附着份老乡的证言:"该士兵牺牲时,怀里揣着半块花生,壳上有四川泥土。"李川把证明复印下来,带回自贡,贴在老宅院的墙上,对着奶奶的遗像说:"奶奶,爷爷找到了,他没给四川人丢脸。"
陈满仓的侄孙陈阳,在台儿庄战役纪念馆里,看到了个熟悉的油纸包——蓝布油纸,红绳结,跟家里传说的一模一样。讲解员说:"这是1938年从战壕里发现的,里面的腊肉已经碳化,但红绳结依旧完好。"陈阳对着油纸包深深鞠躬:"大爷爷,郫县的花生熟了,俺带了些,您尝尝。"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来自四川的两百多名川军后代,在滕县的川军纪念碑前,举行了场特殊的祭奠。他们每人带来样东西:有的带了腊肉,有的带了盐菜,有的带了锦帕,还有的带了炒花生。王念军把父亲的钢笔帽放在碑前,李川摆上了自贡的盐,陈阳解开了一个新的平安结。
"爷爷,我们来看您了。"年轻人们齐声说,声音在山岗上回荡,像350万川军的应答。风吹过纪念碑,带着些微的蜀锦香、腊肉香、盐菜香,像那些远去的先辈,在说:"看,你们长大了,我们的血,没白流。"
九、江河铭记:流着永恒的川魂
2020年夏,成都锦江的游船缓缓驶过码头,岸边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像把巨大的绿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