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来的家乡,花红柳绿,平平安安。"而锦江的水,依旧往东流,潮起潮落间,仿佛还带着那些草鞋的声响,那些腊肉的香,那些永远说不完的牵挂,在岁月里,酿成了一坛最烈的酒,名字叫"家国"。
六、后方织锦:连着前线的丝线
1941年夏,重庆的防空洞外,几十台织机"咔嗒咔嗒"地响,像群不停歇的春蚕。织娘们坐在织机前,手指翻飞,把彩色的丝线织进锦缎里,额头的汗珠滴在踏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领头的织娘叫刘素珍,广安人,丈夫王敬书在长沙打仗,就是那个写家书的王文书。她的织机上,正织一幅"山河图",蜀锦的底色上,嘉陵江蜿蜒流淌,峨眉山巍峨耸立,旁边用金线织着"还我河山"四个字。
"素珍姐,这金线太费了。"旁边的小姑娘嘟着嘴,手里的丝线缠成了团。刘素珍笑着帮她解开:"金线贵,但显眼,让前线的弟兄们看见,就知道咱后方惦记着他们。"她的手指上缠着布条,是织机的钢筘磨破的,"你王大哥说,他们战壕里能收到咱织的锦帕,摸着软和,像家里的被子。"
织锦坊是当地妇女自发组织的,原料是百姓捐的,有姑娘的嫁妆缎子,有老太太的寿衣布料,还有孩童的虎头鞋面子。大家说"前线弟兄流血,咱就流汗,织出的锦帕,能给他们挡挡子弹"。有个瞎眼的老婆婆,每天来搓线,凭着触觉把丝线捋直:"俺看不见,但俺知道,线直了,心就齐了。"
刘素珍把织好的锦帕收进木箱,上面绣着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牺牲将士的名字,用红丝线绣的,像朵小小的花。"这些名字,得让他们回家。"她摸着"李灶保"三个字,想起那个自贡盐工的故事,"灶保兄弟爱吃盐菜,咱在锦帕上绣颗盐粒,让他闻着家乡的味。"
有天夜里,防空洞响起警报,织娘们赶紧把织机往洞里推。刘素珍抱着刚织好的"山河图",跑的时候摔了一跤,锦缎被划破个口子,金线断了几根。她心疼得掉眼泪,连夜补好,在破口处绣了朵芙蓉花:"咱四川的花,能压住邪气。"
这卷"山河图"后来辗转送到了长沙前线,被挂在指挥部里。将士们看着锦缎上的山河,说"摸着就像摸到了家乡"。王文书牺牲后,战友把这卷锦帕带回重庆,刘素珍抱着它哭了三天,最后把它捐给了纪念馆,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所有四川妇女的心"。
如今,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还能看到这卷蜀锦的残片,金线虽已暗淡,但"还我河山"四个字依旧清晰,像句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