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芬坐长途车送去泡菜,坛子裹着棉被,像抱着个婴儿。
家属们还有个“互助小组”:谁家男人加班,就把孩子送到别家照看;谁家缺粮票,大家凑一凑;谁家男人试验不顺,就轮流去陪她说说话。周慧兰说:“我们就像导弹的‘稳定翼’,得把家稳住了,他们才能安心往前飞。”
1990年红旗七号正式服役那天,家属区的女人们聚在黄桷树下,每人手里拿着样东西:周慧兰拿着李薰磨破的工作证,赵秀莲捧着王大贵的游标卡尺,张桂芬提着给陈岚腌泡菜的坛子。当导弹的轰鸣声传来时,她们突然一起鼓起掌,眼泪混着笑容,像阳光下的露珠。
六、配角的勋章:沉默的弹道
绵阳科学城的“无名者纪念馆”里,展品没有玻璃罩,没有烫金的标签,就那么素净地摆在松木架上。阳光透过高窗斜斜切进来,在陈旧的物件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斑,像在低声诉说那些未曾被记载的故事。
最显眼的是老杨那把砍刀。刀鞘是牛皮的,磨得发亮,露出底下深褐色的皮革纹理;刀刃上豁了七个口子,最大的一处像月牙,是当年劈“老鹰嘴”的荆棘丛时崩的。讲解员说,这把刀砍过的山路加起来,能从科学谷一直铺到成都。刀背上“护山”两个字是老杨用烧红的铁丝烙的,笔画歪歪扭扭,却比任何铭文都郑重。有次一个年轻的地质工程师来参观,摸着刀刃突然红了眼眶——他前几天在山里勘探,脚下的路正是当年老杨劈出来的,碎石缝里还能看见竹篾的残片。
张淑敏的缝纫机摆在砍刀旁边,黑色的铸铁机身生了层薄锈,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锃亮。机板上密密麻麻全是小孔,最小的只有针眼大,是绣“布图纸”时扎的。抽屉里藏着半截红丝线,线头还打着结,像个未完的句点。“这台机器绣过37张‘布图纸’,”讲解员指着墙上的照片,那是1970年的临时指挥部,岩壁上挂着的帆布在油灯下泛着光,“最关键的那次试射,全靠它记的参数。”有位退休资料员来参观,蹲在缝纫机前看了半小时,突然说:“淑敏姐总说,线要拉紧才不脱针,就像数据要准确才不失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师傅的蒸笼是竹编的,笼屉边缘磨得比铜钱还薄,篾条的缝隙里还沾着点点面粉。旁边摆着他那本“科研食谱”,纸页泛黄发脆,上面的字迹被油渍晕染,却依旧清晰。“1984年3月15日,算法组熬夜,加二十个红糖馒头”“1985年7月2日,李工试验失败,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