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搞试验,失败一次,下次就离成更近一步。”那天,平时不爱吃甜的工程师们,把一盆肉吃得精光,有人抹着嘴说:“王师傅,下次失败了还来吃这个!”
他的灶台边,总放着个小本子,记着谁胃不好,谁爱吃辣,谁对韭菜过敏。有个叫小张的年轻工程师,老家在北方,吃不惯米饭,王师傅就每天给他留两个馒头;有位女研究员怀孕了,想吃酸的,他就特意腌了坛酸豆角,“比外面买的干净”。“这些娃远离家,我得让他们吃得像在家里一样。”王师傅说这话时,正给馒头屉盖上棉布——那是张淑敏用边角料拼的,上面绣着颗五角星。
1990年王师傅退休时,科研人员们给他送了块匾,写着“弹道后勤部长”。他摸着匾笑:“我哪懂什么弹道?我就知道,锅碗瓢盆里也有大学问——火候不到,菜就不香;人心不齐,事就不成。”
四、孩子的导弹:泥巴里的梦想
科学谷的子弟小学,有块特殊的“试验田”。操场角落的沙坑里,常年堆着黄泥巴,孩子们在这里玩“造导弹”的游戏——用泥巴捏弹体,找根竹棍当尾翼,晒干后刷上红漆,再用粉笔画条“发射线”,就能玩一下午。
赵宇是“泥巴导弹营”的首任“营长”。他祖父是车工王大贵,总教他:“导弹的尾翼要斜着安,不然飞不远。”所以他捏的泥巴导弹,尾翼总比别人的多倾斜五度。有次他把祖父的游标卡尺偷出来量泥巴弹,被父亲发现了,非但没骂他,还帮他在弹体上刻了圈刻度:“这样更像真的。”
1988年红旗七号定型那天,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基地参观。当真导弹从眼前升起时,赵宇突然发现,自己捏的泥巴弹尾焰角度,竟和真导弹一模一样。“爷爷没白教我。”他心里偷偷得意。后来才知道,祖父总在看他玩泥巴时,悄悄用手指调整泥弹的尾翼——那些他以为是自己琢磨的“技巧”,其实是老工匠的匠心。
女孩陈曦的父亲是牺牲的工程师,她的泥巴弹总带着颗水果糖当“燃料”。“老师说,爸爸造的导弹能打跑坏人,我的也能。”她每天换一颗糖,有次换了颗水果硬糖,说“这样燃料更持久”。有天暴雨把她的泥巴弹冲垮了,她蹲在沙坑边哭,赵宇把自己最得意的“王牌导弹”送给她:“这个给你,它飞得可远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孩子们的“导弹”有各种创意:有人用废电池当“制导系统”,有人在弹体上贴满彩色纸当“雷达”,还有人把弹体捏成鱼的形状,说“这样能在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