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缝,像导弹的尾翼,得有角度才稳。”女儿后来考上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专门研究耐磨面料,她说:“我妈总说,工装的质量,能影响科研人员的心情——穿着舒服了,脑子才转得快。”
2010年,中物院整理旧物时,发现了张淑敏的“布图纸”。帆布已经泛黄,但红丝线绣的弹道依旧清晰。文物专家说,这上面的针脚误差不超过0.2毫米,比当时的某些绘图仪器还精准。“她用针线丈量的,其实是科研人员的初心。”讲解员每次说到这儿,总会指着展柜里的顶针——上面的划痕,像极了导弹飞行的轨迹。
三、食堂的方程式:锅碗里的弹道
王师傅的食堂,是科学谷的“能量补给站”。凌晨四点,当科研人员还在算数据时,他已经在灶台前忙活了。蒸笼里的馒头要发得“像云朵一样暄软”,泡菜坛里的青菜得泡足三十天,“酸得能提神”,连熬粥的小米都要挑颗粒饱满的,“这样熬出来的粥才养人”。
他有本磨破了皮的“科研食谱”,封面上写着“吃饱了才有力气搞科研”。第一页是钟山的专属菜单:“忌辣,早餐要小米粥配煮鸡蛋,熬夜后加碗南瓜汤——养胃。”第二页记着李薰的喜好:“无辣不欢,试验失败后必须吃回锅肉,要多放蒜苗——他说‘蒜苗辣得够劲,能冲掉晦气’。”最后一页是给年轻人的:“加夜班时,馒头要多放酵母,发得比平时大一圈,扛饿;凌晨三点送趟红糖姜茶,驱寒。”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那天,食堂杀了头猪。王师傅做了满满一大锅回锅肉,肉片切得比平时薄,蒜苗放得格外多。“今天的肉要炒得‘火重’点,”他边颠锅边说,“像咱们的导弹,得有股子冲劲!”科研人员们蹲在地上捧着搪瓷碗吃,有人吃得太急,烫得直哈气,眼泪却掉了下来——那是激动的泪。
1984年红旗七号攻坚期,王师傅创了“三班饭”制度。凌晨四点的“启明星粥”是小米粥配咸菜,“让刚熬完夜的人垫垫肚子”;中午的“冲锋面”要加牛肉和青菜,“吃饱了好下午接着干”;深夜的“守夜包”是萝卜丝馅的,“好消化,不耽误算数据”。有次他发现算法组的年轻人总吃泡面,第二天就支起个小锅,半夜煮起了酸辣粉,“比泡面有营养,辣劲也够,提神!”
最绝的是他的“安慰餐”。有次导弹测试失败,团队垂头丧气地回食堂,谁都没胃口。王师傅没多问,端出一大盆翻砂肉——四川传统甜食,用五花肉裹着白糖炸得金黄。“甜能解苦,”他给每个人碗里夹了一块,“就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