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思路,把复杂算法拆成七个步骤,像腌肉时的“盐渍、烟熏、风干”,果然找到了突破口。
绵阳科学城的“00后创新实验室”里,几个学生正用VR设备模拟导弹发射。他们的虚拟场景里,既有现代的雷达站,也有竹篾筐、煤油灯这些老物件。“这是‘穿越模式’,”队长小林说,“我们想看看,用老办法能不能解新问题。”
去年,他们用AI还原了当年用算盘计算弹道的过程,发现老科研人员的“估算技巧”竟与现代的“神经网络算法”异曲同工。“就像四川人炒菜,凭手感放盐,反而比电子秤更准,”小林说,“老辈的‘土智慧’,其实藏着最朴素的科学道理。”
九、味觉里的科研密码
中物院的老食堂,至今保留着一道“导弹菜”——酸萝卜老鸭汤。汤要用绵阳的土鸭,萝卜得是泡了三年的老坛酸萝卜,慢火炖四个小时,直到鸭肉酥烂、萝卜酸爽。“当年钟山总说,这汤能解乏,”食堂师傅说,“搞科研就像炖这汤,急不得,得慢慢熬。”
1988年红旗七号定型那天,食堂炖了满满十锅老鸭汤。科研人员们捧着搪瓷碗蹲在地上喝,有人说汤里喝出了“成功的味道”,有人说喝出了“想家的味道”。陈岚喝着汤突然哭了——那酸萝卜的味道,像极了母亲腌的咸菜,她已经三年没回过乐山了。
成都航天产业园的“创新厨房”里,年轻科研人员正用3D打印技术做“弹道饼干”。饼干的造型是红旗导弹的飞行轨迹,曲线上还印着参数:“射程160km,速度4马赫”。“我们用了四川的花椒粉,”研发饼干的工程师说,“麻得舌尖发颤,就像导弹突破音障时的震动。”
有次,德国合作伙伴来参观,咬了一口饼干突然竖起大拇指:“这味道,很‘四川’——够劲!”年轻人笑着用德语解释:“就像我们的导弹,温柔时能守护家园,厉害时能击退敌人,跟这饼干一样,有层次。”
宜宾的五粮液酒厂,有个特殊的“储酒坛”。坛身上刻着“献给红旗”,里面装的是1984年的基酒,当年是为了庆祝红旗七号立项埋下的。2024年导弹升级成功那天,科研人员打开酒坛,酒香飘了半条街。
“这酒像我们的技术,”老厂长说,“年份越久,后劲越足。”年轻的工程师们用酒坛里的酒调了杯“弹道鸡尾酒”,基酒是五粮液,加了点峨眉山的竹叶青,最后淋上一勺泸州老窖——三种酒在杯里交融,像红旗家族的不同型号,各有风采,又一脉相承。
这章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