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竹筐里的传承
宜宾竹编厂的仓库里,堆着一批特殊的订单——给航天博物馆做的“复刻竹篾筐”。这些筐子严格按照1958年科学谷科研人员用的样式编织,竹篾要选三年生的楠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编织时每寸要绕七圈。
“老订单里藏着讲究,”非遗传承人王德明边编边说,“当年的竹筐要装精密仪器,既不能晃,又不能闷,所以编了透气的‘米字底’。这跟导弹的某些结构一个道理——该紧的地方紧,该松的地方松。”
来取货的博物馆馆长,看着筐子里垫着的蜀锦,突然说:“王师傅,能不能在筐底编行字?就写‘从竹筐到星辰’。”王德明笑了,手指翻飞间,竹篾渐渐显露出字迹:“这字得编得深些,才经得起岁月磨。”
这些竹筐在博物馆展出时,总有家长带着孩子摸一摸。“当年的科学家,就是用这样的筐子,装着中国的导弹梦,”家长们说,“现在的孩子用3D打印机,但得知道,梦想最初的样子,可能就藏在这样朴素的筐子里。”
十三、茶馆里的未来学
宽窄巷子的老茶馆,每周四下午有场“未来茶话会”。参加的有老科研人员、年轻工程师、在校学生,甚至还有开无人机的外卖小哥。大家围着茶桌,用盖碗茶的热气,氤氲出对未来的想象。
“我觉得下一代导弹该会‘思考’,”00后学生小张说,“就像成都的智能交通系统,能自己选最优路线。”退休工程师老李摇摇头,呷了口茶:“光会思考不够,还得有‘筋骨’——就像四川的竹子,能弯能直,有韧性。”
外卖小哥突然插话:“我觉得该能‘组队’,像我们无人机配送,多机协同效率高。”这话让大家眼前一亮,赵宇掏出笔记本就记:“这个思路好!多枚导弹协同拦截,不就像沱江的支流汇进长江,力道更足?”
茶话会结束时,钟山爷爷总会留最后一句话:“不管将来的导弹多先进,别忘了问问它——能不能护住锦江的水,能不能护住蜀山的树,能不能护住茶馆里的笑声。”
十四、永不褪色的尾焰
绵阳科学城的档案馆,新收了一批“数字文物”——红旗系列导弹的三维模型、算法代码、测试数据,被刻在石英玻璃上,能保存千年。管理员说:“我们既要让后人看到导弹的样子,更要让他们看到,这些钢铁背后,是怎样一群人用热血焐热了冰冷的公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