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夜里,他看着战士们在月光下擦拭枪支,突然诗兴大发,在门板上写下:"青纱帐里藏猛虎,月黑风高斩豺狼。"通讯员找来纸笔抄录时,他又补上两句:"军民同饮淮河酒,笑看倭奴哭爹娘。"
这首诗很快在部队里传开,成了夜袭前的"动员令"。有次攻打泗县据点,突击队员们出发前齐声背诵"青纱帐里藏猛虎",士气高涨得像要把夜空掀翻。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在敌营里搜出了日军的日记本,其中一页歪歪扭扭地写着:"共军的诗比子弹还可怕,听到就心慌。"张爱萍听说后哈哈大笑:"那就多写几首,当炮弹用!"
1943年盐阜反"扫荡"期间,日伪军调集两万兵力,把根据地围得像铁桶。张爱萍在芦苇荡里召开作战会议,指着地图说:"咱们要像泥鳅一样滑,像刺猬一样扎。"会后他写了首《盐阜游击战歌》:"芦苇丛中是我家,小船为马水为涯。昼伏夜出杀鬼子,星星做灯月做纱。"渔民们听了,主动划着小舢板送来情报,说:"跟着会写诗的司令,准能打胜仗。"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首《慰伤员》。在一次突围中,三十多名战士负伤被困在老乡家里,药品紧缺。张爱萍冒着风险亲自送去药品,临走时在墙上写下:"血洒疆场不算苦,伤愈再赴杀贼途。乡亲递来一碗水,胜过人间万两珠。"伤员们看着诗句,有人挣扎着要下床参战,被他按住:"好好养伤,等你们归队,我再给你们写庆功诗。"
这些诞生在战火中的诗句,早已超越了文字的意义。它们是冲锋的号角,是疗伤的药膏,是军民同心的纽带。多年后,当年的通信员回忆:"在最艰难的时候,念着首长的诗,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五、光影与笔墨的交响
1950年的南京,长江边的芦苇荡还带着硝烟的味道。张爱萍担任华东海军司令员时,除了军舰和地图,随身携带的还有两样东西:一台德国产的莱卡相机,一本线装的《唐诗三百首》。他说:"相机记形,笔墨记心,都离不得。"
有次视察江阴要塞,他看到战士们在烈日下操练,当即举起相机拍下《水兵练兵图》,回来就在照片背面题诗:"江风猎猎卷征袍,浪打船板作鼓敲。练好本领卫家国,不让豺狼再逞骄。"这张照片后来刊登在《人民海军》报上,配着诗句,成了海军初创时期的经典影像。照片里的水兵们皮肤黝黑,眼神却亮得像江面的波光,和诗句里的豪情相得益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