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布泊的日子里,相机成了他另一个"笔"。1964年原子弹爆炸那天,他不仅写下"东风起舞"的诗句,还抢在冲击波到来前按下快门,拍下那朵冉冉升起的蘑菇云。照片洗出来后,他在背面写下拍摄参数和诗句,送给了邓稼先:"诗记其神,影留其形,共证此刻。"多年后,这张照片和诗句手稿一起被送进军事博物馆,成为那个激情燃烧年代的珍贵见证。
晚年的书房里,相机和笔墨总摆在相邻的案头。他拍过黄山的奇松,就写"黄山奇松破石出,恰似英雄立险途";他拍过东海的日出,就题"一轮红日破波出,万丈霞光照海疆"。有次孙子问他:"爷爷,你拍的照片里怎么总带着诗味?"他笑着举起相机:"因为镜头里装着山河,心里装着豪情啊。"
1990年,80岁的他重访达县老家,站在州河边的老槐树下,拍下一张与15岁时相似的照片。照片里的老人白发苍苍,眼神却还像当年那个挥笔写"踏着血迹救中华"的少年。回来后他在照片旁题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州河水暖照鬓衰。当年诗句今犹在,化作春风拂故槐。"这张照片和那半阙"愿将腰下剑"的梧桐叶,后来都放在了《神剑之歌》的首发式上。当主持人念起这些跨越六十多年的故事,台下的老将军、老科学家们都红了眼眶——他们知道,那些诗句里藏着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密码。
六、墨香里的人间烟火
张爱萍的诗里,从不只有金戈铁马,更有寻常日子的温度。1937年在延安,他看到抗大学员们在窑洞前纺线,就写下:"窑洞灯光亮,纺车嗡嗡响。棉线牵万里,织成新衣裳。"字里行间满是生活气息,让人仿佛能听见纺车转动的声音,看见灯下姑娘们含笑的眉眼。
1952年春节,他在浙江军区任上,带着警卫员到炊事班帮忙包饺子。看着战士们手忙脚乱的样子,他笑着写了首《包饺子》:"面皮擀得圆,馅儿调得鲜。军民同动手,饺子像银元。咬开一个尝,味道比蜜甜。不是日子好,哪有这团圆。"炊事班长把诗抄在食堂墙上,战士们说:"首长的诗里有馅儿,吃着暖心。"有个北方来的新兵想家,读着诗就笑了,说:"这诗比我娘包的饺子还香。"
"文革"期间被关押时,他在牢房里看到墙角钻出一株小草,写下:"石缝生春草,根瘦叶不黄。纵然天地窄,也要向阳光。"后来这株草被他悄悄移栽到罐头瓶里,写诗时就对着草琢磨字句。出狱时,他带着这株草和写满诗的烟盒纸,说:"它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