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娄山关,硝烟还没散尽,张爱萍靠在断墙边喘息,左臂的伤口渗出血来,染红了别在胸前的钢笔。警卫员要给他包扎,他却摆摆手,掏出钢笔在烟盒纸上写:"土城战酣血犹热,赤水西渡不畏寒"。写完把纸递给警卫员:"记住这两句,等咱们过了金沙江,就谱成歌。"后来这两句诗真的成了红三军团的行军歌,战士们踩着节奏前进,连脚步都变得轻快。
过草地时,他和战士们分食最后一块青稞饼。有人饿得哭了,他却指着天边的火烧云说:"看,那是咱们的篝火。"当晚就着马灯写出"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字里行间没有半分苦相。有个小战士问:"首长,这苦日子啥时候是头啊?"他把诗念给小战士听,然后指着北斗星说:"跟着它走,总有亮堂的那天。"第二天行军,小战士把诗句抄在背包上,说"背着首长的诗,走路不费劲"。
1935年6月,红军翻越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上,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张爱萍拄着木棍,一步一步向上爬。有个叫小石头的通信员体力不支倒在雪地里,他赶紧把他背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嘴里哼着自编的调子:"雪山高,雪山险,红军骨头比山坚。"后来把这调子填上词,就成了《雪山行军歌》,在部队里传唱开来。小石头在他背上轻声说:"首长,你这歌比棉袄还暖。"
最动人的是那首悼念战友的诗。1935年遵义城下,红三军团十二团的年轻营长陈树湘为掩护大部队牺牲,肚子被敌人剖开,肠子都流了出来。张爱萍抱着他逐渐变冷的身体,泪水滴在日记本上,晕开了"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倚马哭奇男"的字迹。多年后重读这两句,他仍会红了眼眶:"那时候的诗,不是写出来的,是从心里淌出来的。"那天晚上,他把这首诗教给全团战士,大家边哭边唱,歌声惊动了对岸的敌人,还以为红军要夜袭。
1936年在陕北,张爱萍担任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为了尽快掌握骑兵战术,他拜老骑兵为师,每天天不亮就去练骑马、劈刀,摔得浑身是伤也不叫苦。有次练习马上射击,他从马背上摔下来,额头磕出了血,爬起来又翻身上马,直到打中靶心才罢休。晚上在油灯下写《骑兵团歌》:"骏马腾,战刀亮,我们是红色的骑兵。长城内外驱日寇,草原上下扫妖氛。"写完念给战士们听,大家都说:"首长这诗,比马鞭子还能鼓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戈壁歌铸核盾牌
1958年的罗布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