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兼第8旅旅长、政委,兼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盐阜地委书记。当时,日伪军调集2万余人对盐阜地区进行大"扫荡",他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术,带领军民与敌人周旋。在阜宁县的一场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在芦苇荡里设伏,一举歼灭了三百多名日伪军,创造了敌后游击战的经典战例。
1944年9月,张爱萍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他率领部队发起攻势作战,连续收复了多个县城。在收复泗县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被炮弹炸起的泥土埋了半截,爬出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指挥战斗。战士们见师长如此英勇,士气大振,很快攻克了县城。到抗日战争胜利时,他率领的部队已经发展到数万人,成为华东地区的一支劲旅。
六、解放战争建奇功(1945-1949)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华夏大地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但张爱萍敏锐地察觉到,和平的天空下仍潜藏着阴霾——国民党当局正调兵遣将,企图独占胜利果实。他奉命率部进驻徐州周边地区,准备接受日军投降,却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武装阻挠。在津浦铁路沿线的拉锯战中,他指挥部队依托有利地形,时而伏击、时而袭扰,连续击退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成功掩护了山东解放区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
1946年初,国共谈判陷入僵局,国民党军悍然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顽敌的战斗中,一枚炮弹在张爱萍身边炸开,飞溅的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鲜血瞬间染红了军帽,他眼前一黑栽倒在地,昏迷前仍死死攥着望远镜,嘴里反复喊着:"守住阵地,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
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将他抬下火线,后方医院的医生检查后倒吸一口凉气:弹片嵌入颅骨,必须立刻手术。手术台上,医生准备注射麻药,却被张爱萍一把按住。"别用麻药,"他声音虚弱却坚定,"脑子麻了,将来怎么指挥打仗?"就这样,他咬着缠满布条的木棍,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挺过了四个小时的开颅手术。术后醒来,他第一眼看到的是床头的作战地图,挣扎着要坐起来:"部队...现在怎么样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由于伤势过重,党中央决定送他赴苏联治疗。1946年夏,他乘坐军用飞机抵达莫斯科,住进了克里姆林宫医院。异国的病房里,他一边忍受着头痛的折磨,一边贪婪地学习苏联的军事理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对海军建设、装甲部队战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