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医生劝他静养,他却指着窗外的克里姆林宫尖顶笑:"列宁同志在看着呢,哪能偷懒?"在苏联的两年里,他不仅治好了伤,更系统考察了苏联的国防工业,为日后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埋下了伏笔。
1948年底,伤愈回国的张爱萍立刻奔赴解放战争前线,担任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此时,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已相继打响,全国解放的曙光就在眼前。他主动请缨参与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却接到了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
1949年4月23日,江苏泰州白马庙的一座二层小楼里,张爱萍召集了13位干部战士,召开了华东海军的第一次会议。没有舰船,没有码头,甚至连件像样的海军制服都没有,他却指着墙上的海图豪情万丈:"从今天起,中国人民海军诞生了!过去我们有海无防,列强从海上打进来;将来,我们要让大海成为祖国的屏障!"
为了凑齐海军的"家底",他带着人跑遍了长江沿岸的造船厂、码头,把国民党军遗弃的破旧舰船一一登记造册。有艘"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后遭到敌机轰炸,搁浅在江阴江面,他踩着齐腰深的江水登船勘察,指挥战士们抽水、修补,硬是把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舰拖回了港口。有老水兵私下嘀咕:"这些破船能打仗吗?"他听到后哈哈大笑:"当年红军用梭镖都能打天下,现在有船有炮,还怕干不出名堂?"
建设海军,人才是关键。他深知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中藏龙卧虎,亲自登门拜访那些赋闲在家的专家、舰长。有位叫邓兆祥的海军少将,曾担任"重庆号"舰长,起初对共产党心存顾虑,闭门不见。张爱萍不气馁,连续三天守在他家门口,下雨天就站在屋檐下等。第四天,邓兆祥终于开门,看到浑身湿透却笑容诚恳的张爱萍,这位老海军眼眶一热:"张司令如此礼贤下士,我邓兆祥愿效犬马之劳!"
在张爱萍的主持下,华东海军很快形成了战斗力。1949年10月,他指挥海军部队配合陆军解放了舟山群岛的部分岛屿。战斗中,有艘炮艇的主炮卡壳,他冒着炮火登上炮艇,亲手排除故障,亲手瞄准射击,把敌舰打得冒起黑烟。战士们都说:"咱们司令既是陆军的猛虎,又是海军的蛟龙!"到1950年,华东海军已拥有各类舰船134艘,官兵2.5万人,从无到有建起了一支能保卫海疆的钢铁舰队。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远在南京的张爱萍站在海军码头,望着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举起右手敬了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