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有一小撮白毛,像是沾了颗米粒,特别好认。
(2)啃竹子:一天吃40斤,肠道却在“摸鱼”
见过熊猫吃饭的人,都会被它们的“食量”震惊。成年大熊猫每天要啃20-40斤竹子,相当于自己体重的1/5。它们坐在地上,用“伪拇指”把竹子抱得稳稳的,脑袋微微一偏,锋利的门牙像铡刀一样切断竹子,然后爪子灵巧地一转,剥掉硬皮,只吃里面嫩黄的竹芯。一只熟练的熊猫,一分钟能啃断3根竹子,效率堪比一台小型粉碎机。
可竹子这东西实在没营养——蛋白质含量不到5%,比白菜还低,纤维素却高达30%。为了消化这“粗饲料”,熊猫的身体上演了一场“极限操作”:胃壁厚得像橡胶,能承受粗纤维的摩擦;肠道虽然短(只有人类的1/5),但蠕动速度极慢,食物在体内停留4小时,尽可能多吸收营养。
最神奇的是它们的肠道菌群。熊猫没有牛、羊那样能发酵纤维素的瘤胃,但科学家在它们的肠道里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拟杆菌。这种细菌能分解20%的竹纤维,虽然效率不高,但对熊猫来说已是“雪中送炭”。有趣的是,这些细菌可能是吃竹鼠时“顺便”获得的——这或许是它们对肉食祖先的最后一点“念想”。
(3)“伪拇指”:进化界的“神来之笔”
如果你仔细看熊猫的前掌,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它们好像有6个手指。其实,那个额外的“手指”是桡侧籽骨特化而成的“伪拇指”,表面覆盖着厚厚的皮肤,摸起来像一块圆润的软骨。这个结构在胚胎时期就开始发育,出生后随着啃竹子的练习逐渐变硬。
科学家用CT扫描发现,伪拇指的末端有个小小的凸起,能增加摩擦力。当熊猫抓竹子时,伪拇指会紧紧顶住竹茎,与其他五趾形成一个完美的“抓握圈”。不管竹子是粗是细,都能抓得稳稳的,还能灵活地剥皮、掰断竹节。这种结构在自然界独一无二,堪称“进化的神来之笔”。
更有趣的是,这个看似完美的结构其实是“凑合用”的结果。由于熊猫的掌骨已经定型,伪拇指无法像真正的手指那样灵活弯曲,只能做简单的屈伸动作。但就是这个“不完美的进化”,让熊猫在竹林里站稳了脚跟——这也印证了进化的真相: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够用就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差点消失的“活宝”:人类如何把熊猫从灭绝边缘拉回来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深入四川、陕西的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