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考察,发现野生大熊猫只剩下1114只。它们的栖息地被公路、农田分割成33个孤立的“孤岛”,近亲繁殖导致基因退化;而竹子每60年一次的大面积开花枯死,更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时的报纸上,常有“大熊猫可能在30年内灭绝”的悲观预测。
但今天,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经恢复到1900多只,IUCN在2016年将它们的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这背后,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熊猫保卫战”。
(1)建保护区:给熊猫一个安稳的家
1963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在这里,工作人员清理了竹林里的陷阱,禁止砍伐树木,还修了“生态走廊”——在被公路分割的竹林之间,种上一条宽100米的竹林带,让熊猫能安全地从一片竹林走到另一片竹林。
现在,这样的保护区已经有67个,像一张巨大的保护网,守护着熊猫的家园。在陕西佛坪保护区,红外相机就曾拍到过温馨的一幕:熊猫妈妈带着宝宝穿过生态走廊时,熊猫宝宝跌跌撞撞地跟在后面,一会儿抱着妈妈的腿撒娇,一会儿又被路边的野花吸引着停下脚步,那憨态可掬的样子,逗得工作人员哈哈大笑。
(2)圈养繁殖:让熊猫家族“人丁兴旺”
大熊猫的繁殖曾是世界性难题。它们每年只发情一次,每次只有24-72小时,错过了就要再等一年。更麻烦的是,雄性熊猫常常“不会谈恋爱”——就算把一只雌熊猫和一只雄熊猫放在一起,它们也可能视而不见,甚至打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各种“奇招”。20世纪80年代,成都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尝试给熊猫看“爱情动作片”——播放其他熊猫交配的视频,没想到真的能刺激它们的欲望。后来,科学家又发明了“人工授精”技术,用激素调节雌熊猫的发情期,提高受孕成功率。1980年,成都动物园的雌熊猫“美美”通过人工授精生下了双胞胎,轰动了世界。
现在,圈养熊猫的数量已经从1990年的100多只增加到757只。更让人欣喜的是,它们正在重返野外。2006年,第一只圈养熊猫“祥祥”被放归自然;2023年,“和雨”“星辰”在野外成功存活超过两年,证明圈养熊猫能适应野外生活。
(3)对抗竹子开花:给熊猫备足“储备粮”
1983年,四川卧龙的箭竹突然大面积开花,然后枯死。这种每60年一次的“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