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那时候的巴氏大熊猫,已经彻底成了“竹子狂热爱好者”,食谱里99%都是竹子。为了从这“低营养”的食物里活下去,它们进化出了一套“慢生活”哲学:每天花14个小时啃竹子,剩下的时间不是睡觉就是发呆,新陈代谢速率比同体型的熊慢一半——相当于人类每天只吃一碗米饭也能活。
你可别以为它们是好欺负的“软柿子”。巴氏大熊猫的爪子像镰刀一样锋利,能轻松撕开树皮;遇到剑齿虎之类的猛兽,也敢正面硬刚。在北京周口店的化石遗址里,科学家发现过一具巴氏大熊猫的骨骼,上面有明显的剑齿虎咬痕,而旁边恰好有一具剑齿虎的化石——看来这场50万年前的“巅峰对决”打得相当激烈,最后大熊猫活了下来,剑齿虎却成了化石。
巴氏大熊猫的足迹曾遍布中国南方。从北京周口店到广西的石灰岩地区,从四川盆地到越南北部的丛林,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可惜好景不长,大约1.8万年前,末次冰期达到顶峰,北方的竹子大面积冻死,那些跑到北方的巴氏大熊猫没了食物,慢慢灭绝了。只有躲在四川、陕西深山里的一小群,靠着多样的竹子品种和复杂的地形,才熬过了这场浩劫。
四、现代大熊猫:把“卖萌”刻进DNA,活成全球顶流
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在黄河流域升起时,大熊猫的体型已经缩小到现在的样子。它们褪去了祖先的霸气,变得圆滚滚、胖乎乎的,活像一个会走路的毛绒玩具。但这副可爱的外表下,藏着历经800万年锤炼的生存智慧。
(1)黑白毛:自然界最牛的“隐身衣”和“社交暗号”
有人可能会问:在绿色的竹林里,黑白相间的毛色不是很显眼吗?其实这是大熊猫的“生存迷彩”。当阳光穿过竹叶洒下来,地上会形成黑白交错的光影,大熊猫的黑色毛发能融入阴影,白色毛发则和光斑融为一体。在红外相机拍的视频里,远处的大熊猫就像一块会移动的石头,天敌很难发现它。
这黑白毛还是“社交工具”呢!黑色的耳朵竖起来时,看起来有点凶,能吓退想抢地盘的同类;而那对标志性的黑眼圈,不仅能挡阳光(相当于自带墨镜),还能给同类传递信号:“你看我这眼圈多亮,身体倍儿棒,适合处对象!”
更有趣的是,每只熊猫的毛色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类的指纹。在四川熊猫基地,饲养员看毛色就能认出自家熊猫:“花花”的肩膀那儿有块白毛断开了,像穿了件小马甲;“和叶”的眼圈圆圆的,像戴了副圆眼镜;“福宝”的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