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装着水稻的竹筐往坑里一塞,想着“等安稳了再回来挖”,结果再也没回来。
坑底还有个更生动的细节:一个小小的“人类脚印”(长约15厘米,推测是个6-8岁的孩子),踩在一片青铜碎片上,脚印边缘的土壤还有被挤压的褶皱——这哪是庄严的祭祀现场?更像埋东西时孩子在旁边乱跑,慌乱中一脚踩进了坑里,留下了这个跨越三千年的“小失误”。
3. 没有“祭品”的祭祀坑?
全世界的祭祀坑,几乎都有“牺牲”——要么是人骨(如玛雅献祭坑,常埋有被斩首的骸骨),要么是动物骨(如商周殉葬坑,多有牛羊骨),这是“献给神灵的礼物”。
但三星堆与金沙的器物坑,连一根动物骨头都没有,更别说人骨了。考古学家在坑中检测到微量的“人?DNAA”,但浓度极低(推测是埋藏时不小心掉落的皮肤碎屑),绝非“献祭的人骨”。
没有“牺牲”的祭祀,就像没有蜡烛的生日蛋糕,实在说不通。
四、另一种可能:这些器物,是古蜀人的“应急储蓄”
跳出“祭祀说”,这些器物的处理方式,其实很像人类面对危机时的“本能反应”——把最值钱的东西藏起来,等危机过去再用。这种行为,在全世界的古代遗址里都能找到“同款”。
1. 像“家庭储蓄罐”一样的埋藏
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战乱频繁时,人们会把金银器、玉器装进陶罐,埋在自家院子的地下(就像今天我们把钱存银行)。这些“窖藏”有三个特点:器物混杂(值钱的都塞进去)、有破坏痕迹(大的砸小了好塞)、没祭祀符号——这和三星堆的器物坑一模一样。
古罗马庞贝古城的“火山窖藏”更像“翻版”: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前,居民们把金银首饰、青铜餐具往箱子里塞,来不及整理就埋在地下,不少器物被砸坏(比如青铜壶的提梁被掰断,好塞进箱子)。这些埋藏没有任何仪式感,只有“活下去”的急迫——三星堆那件被压弯的青铜龙形器,不正是这种急迫的写照吗?
2. 可能是“手工业仓库”的紧急处理
三星堆与金沙的“重复器物”太多了:金沙遗址出土了超过2000件玉璋,三星堆仅3号坑就有近百件青铜容器(其中造型相同的“青铜尊”有12件)。
祭祀需要这么多“同款”吗?恐怕不需要。但如果是“手工业作坊的库存”,就说得通了——比如一个玉器工坊,批量制作玉璋准备外销,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