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烧到600℃左右,且温度不稳定)。更奇怪的是,烧灼并非“均匀覆盖”,而是集中在“纹饰密集处”(如青铜尊的兽面纹、青铜面具的眼部)——这更像“刻意销毁标识”:把器物上代表身份的纹饰烧糊,让别人认不出它的来历,就像我们今天销毁重要文件时,会特意烧掉有字的部分。
金沙遗址的青铜容器则很少有烧灼痕迹,这与三星堆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烧灼是“祭祀仪式”,为何同一文明的处理方式差异如此之大?合理的解释是:烧灼并非仪式,而是针对特定器物的“实用处理”(比如三星堆的器物需要销毁标识,金沙的器物可能准备带走,无需烧灼)。
三、环境与埋藏:藏在土层里的“生存线索”
器物坑的土层、周边的环境,像“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悄悄告诉我们:这些器物的埋藏,可能与“祭祀的庄严”无关,而与“生存的急迫”有关。
1. 洪水留下的“指纹”
三星堆遗址的地层剖面中,器物坑上方有一层厚约20厘米的“淤沙层”,土壤分析显示,其中含有大量“岷江流域特有?粉砂?”(与遗址本地的黏土成分不同),还夹杂着水生动植物化石(如硅藻?蚌壳?碎片)——这说明,器物埋下后不久,就被洪水淹过。
如果真是“献给神灵的祭品”,怎会埋在易被洪水冲刷的地方?更可能的场景是:古蜀人看到洪水来了,慌里慌张把家当埋在地势稍高的地方,结果水比想象中大,连坑带物一起淹了。等到洪水退去,遗址可能已被淤泥覆盖,他们再也找不到埋藏的位置。
金沙遗址的玉器则“自带水浸证明”:不少玉器表面包裹着一层灰黑色的“钙质结核”(类似水壶用久了结的水垢),这种结核需要数十年的地下水浸泡才能形成(水中的钙、镁离子逐渐沉积在器物表面)。如果是“祭祀埋藏”,玉器应被干燥的土壤密封,哪会泡在水里?显然,它们是被扔在潮湿的地方(比如河边、沼泽),后来慢慢被泥沙盖住的。
2. “仓促埋藏”的铁证:连吃的都来不及分
三星堆8号坑最让人意外的发现,是器物堆里混着“炭化的水稻”和“竹编筐残片”——经鉴定,竹筐的编织方式与今天四川农村装粮食的筐子相似,水稻则是当地种植?籼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祭祀会埋口粮吗?恐怕不会。更合理的场景是:洪水或战乱来了,一家人急着转移,没时间把“财物”和“食物”分开,就把青铜器、玉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