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避让、预防避让),在暴雨加剧前组织491名村民和游客转移至高处安置点。灾害发生后,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迅速锁定了二次滑坡风险区,为救援和防控赢得了时间。
它的启示在于:即使在高风险区,精准预警和主动避让也能有效减少伤亡。
2025年理县古尔沟镇梅朵组:公路切坡+二元结构+暴雨的“人为叠加”风险
梅朵组的山体由冰碛物与洪积物混合而成,表层覆盖30米厚的松散碎石土,G317国道的切坡工程形成了高陡临空面,进一步降低了山体稳定性。2025年7月4日的暴雨中,2万立方米的土石发生崩塌,其中直径5-8米的巨石与砂土形成“二元结构”,冲击力极强,直接摧毁了路基挡墙。
灾后,当地采用“人草畜三配套”模式进行治理:种植沙棘、紫花苜蓿等固坡植物,利用根系稳住表层土壤;修建生态截水沟,将雨水引离坡脚;同时鼓励村民在坡地养殖牦牛,通过牲畜粪便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植被存活率。这种“生态+工程”的措施,让边坡稳定性在1年内提升了40%。
它的启示在于:人类活动可能加剧地质风险,而生态治理是长期防控的有效手段。
六、清凉之约的安全守则:与风险共处的实用指南
川西的夏日清凉,依然值得向往,但前提是我们要学会与风险“和平共处”。那些藏在褶皱里的地质密码,那些刻在大地上的灾害警示,最终都指向一个朴素的道理:对自然保持敬畏,才能在享受馈赠时安然无恙。结合当地的灾害规律和防控经验,这些实用指南能让每一次奔赴都更安心——它们不是束缚脚步的枷锁,而是守护平安的铠甲。
出发前:让预警成为行程的“指南针”
- 读懂“双重预警”:打开手机,先查“地质灾害预警”(关注“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公众号或自然资源部门官网),若目的地标注橙色(较高风险)或红色(高风险),哪怕攻略做得再细致,也请果断取消行程。丹巴沈足沟的“零伤亡”奇迹,正是源于对预警的绝对信任。再看“气象预警”,川西的暴雨常以“短时强降雨”的姿态突袭(1小时雨量超20毫米就可能触发灾害),若预报有此类天气,沟谷、陡坡区域坚决不去。
- 备齐“应急工具包”:不用复杂,手电筒(续航至少12小时)、高频口哨(声音能穿透风雨)、急救包(含止血带、碘伏、纱布)、压缩饼干和瓶装水(够24小时消耗),再用防水袋把手机、身份证密封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