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2008年汶川地震更是让山体布满裂隙,沟谷中堆积了厚达20-50米的松散物质。2013年7月,一场持续38小时的暴雨(累计降雨量1151毫米)成为了“导火索”——雨水渗入裂隙后形成巨大压力,150万立方米的堆积体瞬间“液化”,像一条黑色的巨龙冲出沟谷。
灾害发生时,沟口的11处居民点正处于避暑旺季,许多游客和村民来不及反应就被卷入泥流。救援人员在现场看到,原本清澈的溪流变成了“泥浆河”,房屋的残骸、汽车的碎片与巨石混杂在一起,最深处的泥浆达8米。这场灾难最终导致43人遇难、118人失踪,直接推动了四川“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三级响应机制的建立。
它的启示在于:断裂带核心区的震后松散堆积体,在强暴雨下几乎必然发生灾害,这类区域应坚决避让。
2017年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古滑坡+冰碛物+持续降雨的“突然崩溃”
新磨村坐落在岷江上游的古滑坡堆积体上,这片土地之下是厚达百米的冰碛物与砂土混合层,因龙门山后山断裂带的长期活动,早已处于不稳定状态。2017年6月,连续10天的降雨让堆积体逐渐饱和,6月24日清晨的降雨最终引发了1800万立方米的高位垮塌。
垮塌体从500米高的山坡上坠落,垂直冲击让整个村庄在1分钟内消失,形成的堰塞湖水位迅速上涨,威胁到下游乡镇。灾后重建时,为了避开危险区,新建的富贵山隧道不得不绕行长2.4公里,且因围岩持续变形,耗时两年才贯通。地质专家指出:“古滑坡堆积体就像‘过期的蛋糕’,看似完整,内部早已变质,持续降雨就是让它‘坍塌’的最后力量。”
它的启示在于:古滑坡区、冰碛物分布区是高风险地带,即使表面平静,也可能突然失稳。
2025年丹巴县沈足沟:片麻岩风化层+陡坡+预警的“零伤亡”奇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沈足沟位于大雪山北段,山体由元古界片麻岩构成,这类岩石经长期风化后会形成松散的碎石土,且山坡坡度普遍超过45°。2025年7月2日起,当地出现持续强降雨(最大小时雨量23.2毫米),沟谷内的松散物质逐渐被激活。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灾害实现了“零伤亡”。原因在于:当地通过InSAR卫星遥感提前3天发现了山坡的“微动”迹象,村干部根据“三避让”原则(主动避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