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连绝迹多年的獐子都回来了。”这个曾经规划为工业区的岛屿,如今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生态岛,而它的蜕变,正是川渝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
川渝两地同饮一江水,共护一座山,在生态保护上从来都是“一盘棋”。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流域,重庆负责监测长江重庆段水质,成都紧盯岷江成都段数据,每天8点,两地环保部门的工作群里准时弹出监测报告,23项指标实时共享。去年汛期,重庆涪陵发现江面漂浮物,立即通报上游的四川泸州,两小时内联合打捞队就出发了,这种“跨界联动”让长江川渝段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江豚时隔20年重新出现在朝天门水域。
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都的护林员小李正用APP记录林木生长数据。这片横跨成都东西的“城市绿肺”,曾是采石场遍布的荒山,如今森林覆盖率从35%提升到68%,负氧离子浓度是市区的5倍。“以前这里放炮采石,现在鸟儿比人多,周末来露营的市民能排到山脚。”小李笑着说。而在重庆缙云山,一场“违建整治”持续了三年,150万平方米的违规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步道和观景台,去年接待游客量反而增长了40%,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绿色发展的转型同样精彩。成都的氢能公交车已经跑了5年,加氢15分钟能跑300公里,排放的只有水蒸气。在天府新区的加氢站,司机王师傅算过一笔账:“比燃油车每年省2万块,乘客都说车里没味道了。”重庆则在果园港推广氢能重卡,每辆每年能减少碳排放100吨,这些重卡运送集装箱时,身后拖着的“零碳”尾气,成了港口新风景。如今,“成渝氢走廊”已建成50座加氢站,形成从制氢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
川渝还联手推进“双碳”行动,共建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建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把四川的水电、重庆的页岩气输送到千家万户。在德阳的东方电机厂,工人正在组装全球最大的水轮机,这些设备将安装在金沙江水电站,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2000万吨。在宜宾的动力电池回收厂,退役电池被拆解再利用,镍、钴、锂等金属回收率达95%,真正实现“从矿山到电池再到矿山”的闭环。
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正在惠及每个普通人。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让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去年新增的1200公里绿道,成了跑步爱好者的天堂;重庆的“坡坎崖”绿化工程,把382万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