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米的裸露山体变成了社区花园,家住渝中区的张阿姨每天都去爬改造后的虎头岩:“以前这里是荒坡,现在能看到江景,还能摘野菊花。”
从广阳岛的候鸟到龙泉山的林木,从氢能公交车到电池回收厂,川渝用行动证明:保护生态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当长江的清波映照着两岸的高楼,当青山的绿意环绕着工厂的烟囱,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答卷。
九、公共服务:让1亿人共享发展红利
“在重庆刷成都的社保卡看病,报销直接到账,不用跑两地了!”家住渝北区的王大爷刚在重医附一院看完病,拿着手机上的结算单感慨道。这张能在川渝两地通用的社保卡,背后是355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的落地,让双城生活越来越便利。
教育领域的协同更让家长安心。在成都实验小学,重庆来的老师李梅正带着学生上“川剧变脸”课。她是川渝教师互派计划的一员,去年到成都交流,把重庆的“科技小发明”课程也带了过来。而在重庆巴蜀中学,来自成都七中的老师每周通过直播课,和两地学生一起解析高考真题。这种“教育资源共享”让川渝两地的重点中学联合开发了120门精品课程,惠及10万余名学生。
就业市场的一体化同样给力。川渝共同打造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招聘信息实时互通,求职者在成都就能应聘重庆的岗位。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小周,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重庆的一家新能源车企工作,“面试是线上进行的,入职手续在成都的政务大厅就能办,太方便了。”2024年,这个平台促成32万人跨省就业,其中18万是像小周这样的年轻人。
医疗合作更是救命的“及时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去年为5000多名患者提供了跨省诊疗服务。家住达州的肺癌患者陈阿姨,不用再往返成都重庆,在当地医院就能接受华西专家的远程指导,“以前去成都要坐4小时火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两地还联合发布了108种常见病的诊疗规范,让基层医院的治疗方案更统一,患者转诊更顺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社保和户籍领域,改革的步子也越迈越大。川渝户籍迁移实现“跨省通办”,凭身份证就能在迁入地办理,不用回原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时间从15天压缩到3天;公积金异地贷款额度最高达80万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