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成都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算力向两地企业开放;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让科研成果能快速转化。“以前我们的专利转化要靠沿海企业,现在本地就有产业链,去年我们转让了10项专利给重庆的汽车厂。”四川大学教授说。2024年,川渝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五年翻了两番。
六、柔性引才的川渝智慧
在人才竞争的时代浪潮中,川渝地区深知,传统的“刚性引才”模式在面对区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时,往往捉襟见肘。于是,一场“柔性引才”的变革在巴山蜀水间悄然展开,其核心在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让人才的智慧如灵动的清泉,自由地流淌在川渝的发展脉络之中。
走进重庆的中新超算中心,这里的科研团队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学府的专家学者。他们无需全职入职,却能通过远程协作、定期驻场等方式,为超算中心攻克复杂的算法难题,让每秒千万亿次的运算能力得以充分释放。“以前,我们为了引进一位专家,要解决住房、家属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周期长、成本高。现在通过柔性引才,专家带着项目和技术来,我们提供平台和资源,合作灵活高效。”中心负责人感慨道。据统计,仅2024年,通过柔性引才模式,重庆就吸引了超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提升了35%。
成都则在产业领域将柔性引才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天府软件园,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通过“周末工程师”计划,邀请北京、上海等地大厂的资深算法工程师利用周末时间前来指导。“这些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大厂的成熟经验和行业视野。我们通过技术入股、项目分红等方式激励他们,短短一年,公司的核心算法就迭代了三次,产品顺利打入海外市场。”公司创始人笑着说。成都还设立了“蓉漂人才发展基金”,对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的项目资助,2024年,这笔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20亿元,助力80多个创新项目落地生根。
川渝两地更携手构建起专家人才共享合作机制,签订《川渝专家资源共享协议》,联合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这一平台汇聚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多领域的4万余名专家,从长江流域19省市柔性引进100余名高水平专家常态化来渝来川开展智力服务 。以农业领域为例,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定期前往重庆潼南的蔬菜种植基地,指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