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砍半,跨境贸易通关效率提升30%。
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发展动能。2024年,川渝实际使用外资达15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超500家。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在川渝建了6家工厂,负责人说:“从考察到投产只用了10个月,比在印度快一倍,政策兑现比合同还靠谱。”在成都的中德产业园,德国博世的工厂享受“负面清单+承诺制”审批,“以前要跑10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
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
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威斯克生物的疫苗车间正满负荷生产。“我们能快速扩产,多亏了国家发改委的‘重大产业项目专项债’。”企业负责人说。川渝享受的国家战略“礼包”很丰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带来专项资金、用地指标等支持。央行的“双城经济圈再贷款”已发放2000亿元,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海关的“属地查检、口岸放行”模式,让川渝的货物出口时间缩短1天。
这些战略不是“空中楼阁”。在重庆的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家超瞬态实验装置的土建已完成,这个投资50亿元的大科学装置,将吸引2000名科研人员;成都的天府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空天科技等领域,已引进院士团队30个。“国家把大科学装置放在川渝,就是看中这里的创新潜力。”西部科学城负责人说。
五、科教与人才:从“孔雀东南飞”到“蓉渝引凤来”
重庆大学的实验室凌晨三点还亮着灯,博士们在调试“氢燃料电池”样机。这个团队刚拒绝了沿海企业的挖角:“这里的科研条件不比沿海差,还能兼顾家庭。”川渝的崛起,本质是人才的回流——就像岷江滋养成都平原,高校和科研机构正为经济第四极注入“智力活水”。
创新平台的“磁吸效应”
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微波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正测试5G芯片。这个实验室孵化的20家企业,一半留在了成都高新区。“学校有‘创业苗圃’,政府给场地补贴,我们毕业就拿到了天使轮融资。”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回忆道。川渝有5所“双一流”高校、80多所本科院校,2024年培养大学生4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更重要的是“平台留人”。重庆的中新超算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