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买房。”这样的故事,在川渝制造业工厂里很常见。2024年,川渝制造业从业人员达1200万,平均年龄36岁,比长三角低2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富矿”。
城镇化的浪潮还在持续。绵阳的装修师傅老张,最近接了不少县城的单子:“以前只做市区,现在江油、三台的客户多了,他们装房子要和成都的小区一个标准。”2024年,川渝城镇化率达68%,每年有10万农民进城,带动家具、家电等“新市民消费”增长25%。在宜宾的三江新区,新建的学校、医院周边,房价三年涨了50%,售楼员说:“买房子的多是周边县城的,他们看中这里能和成都、重庆通高铁。”
四、政策与改革:“试验田”里长出的制度创新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的“企业咖啡时”角落,管委会主任正和创业者们碰杯。“你们反映的跨境资金结算问题,今天外汇局的同志也在,咱们现场办公。”这样的场景每周三上演,已解决200多个企业难题。川渝能成为经济第四极,离不开这种“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就像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政策创新让资源要素在双城间顺畅流动。
打破壁垒的“协同机制”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成渝金融法院,法官们正审理一起跨省融资纠纷。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金融专门法院,这里的判决在川渝两地直接生效。“以前企业要跑两个省打官司,现在一个法院就能解决,去年我们审结跨省案件1200件。”院长介绍说。这样的“破冰”还有很多:川渝河长制联合办公室让81条跨界河流“一河一策”,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实现200项政策互认,400余名干部交叉挂职打破行政壁垒。
政策协同的效率令人惊叹。2020年以来,川渝联合印发100多个政策文件,从“加强成渝双核联动”到“成德眉资同城化”,清单化推进每项工作。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广安的企业可以用重庆的资质投标,泸州的居民能刷成都的社保卡就医。“我们公司在重庆江津和四川泸州都有厂,现在税务报表一次申报就行,省了一半人力。”一家化工企业的财务总监说。
营商环境的“川渝标准”
在重庆果园港,“铁路提单信用证”系统正为企业放贷。“以前铁路货运单据不能抵押,现在凭这个电子提单,我们刚拿到500万贷款。”重庆港务集团的负责人演示着系统,这项全国首创的金融创新,2024年帮助企业融资50亿元。这样的改革还有不少:企业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