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少在成都工作的重庆人实现了“在重庆买房,在成都上班”的梦想。
这些细微处的变化,汇聚成1亿人的幸福感。当成都的老人到重庆的养老院安度晚年,当重庆的创业者在成都拿到营业执照,当两地的孩子一起在嘉陵江边写生,公共服务的协同正在让“双城经济圈”变成“幸福生活圈”。这里的人们不再纠结“是成都好还是重庆好”,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住在哪座城,都能共享同一份便利与温暖。
十、未来展望:向着星辰大海再出发
站在朝天门广场,左手是嘉陵江的碧绿,右手是长江的浑黄,两江交汇后奔腾向东——这多像川渝两地的发展,在融合中汇聚成更磅礴的力量。当中欧班列的汽笛与长江货轮的鸣笛在山谷间交响,当实验室的灯光与火锅店的烟火在夜色里交融,这片土地正以“第四极”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未来的川渝,交通网络会更密。成渝中线高铁通车后,两地通行时间将缩短到30分钟,成德眉资、重庆都市圈的“1小时通勤圈”全面形成;重庆新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扩容后,世界级机场群将连接全球更多城市;长江黄金水道的万吨级船队能直达宜宾,西部陆海新通道将延伸到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产业版图会更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将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会培育出更多独角兽企业;川渝共建的“成渝氢走廊”将延伸到长三角、珠三角,形成全国最大的氢能产业带;而火锅、白酒等传统产业,会通过标准化、品牌化走向世界,让“川渝味道”成为全球餐桌上的常客。
创新活力会更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将聚集更多国家级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成为全国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用”链条更紧密,每年能孵化出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柔性引才的范围会扩展到全球,让川渝成为国际人才向往的创新热土。
生态环境会更美。长江、嘉陵江的水质将稳定在Ⅱ类,龙泉山、缙云山的森林覆盖率突破70%,川渝两地的碳达峰行动会带动更多绿色技术和产业发展,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每个人的日常。
1亿人的生活也会更幸福。“川渝通办”的事项会突破500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率提升到70%以上,更多农民进城后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保障;而成都的悠闲、重庆的火辣,会在文化融合中碰撞出更迷人的魅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