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个人悲欢。
在白居易的鼓励下,元稹重新振作,开始为通州百姓做实事。他见当地“民不知农桑”,便亲自到田间指导耕作,推广“区田法”(一种高产耕作技术);见州河泛滥,便组织百姓筑堤防洪;见“巫鬼盛行,百姓病不就医”,便写下《祈雨》诗,倡导“信医不信巫”。这些举措虽小,却让通州百姓逐渐摆脱贫困,“数年后,通州仓廪丰实,百姓知书达理”。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元稹奉诏离开通州,调任虢州长史。离开那天,百姓自发前来送别,“攀辕号哭者数百人”,有人捧出自己种的稻谷,有人献上亲手织的布,场面感人至深。他在《别通州》中写道:“通州四边皆乱山,正堪画屏风。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此时的通州,在他眼中已不再是“瘴疠之地”,而是充满温情的第二故乡。
四、达州的千年回响:凤凰山巅的诗与远方
达州城的天际线,总被一抹青黛色的轮廓温柔环抱——那是凤凰山。这座海拔不足800米的山,算不上巍峨,却因与元稹的不解之缘,成了达州人心中最厚重的文化坐标。山巅的元稹纪念馆、山腰的碑林、山脚的登山步道,甚至每一块被脚步磨亮的石阶,都藏着千年的惦念。而每年正月初九的“元九登高节”,更是让这座山成为全城的焦点,数万人踩着晨露向上攀登,用脚步续写着与诗人的约定。
1. 凤凰山:元稹的“第二故乡”
凤凰山坐落在达州老城区北部,东望州河,西接翠屏山,因山体形似展翅的凤凰而得名。唐代时,这里还叫“北山”,是通州百姓砍柴、采药的去处。元稹被贬通州后,常来此散心,在《登北山偶题》中写道:“北山楼榭倚晴空,云淡风轻日正红。野鸟不知人事改,依然啼向旧花丛。”诗中的“北山楼榭”,便是如今凤凰山观景台的雏形。对元稹而言,这座山不仅是逃避尘世烦忧的去处,更是他与通州百姓心灵相通的纽带——在这里,他能暂时忘却贬谪的苦闷,听见最真实的乡音,看见最质朴的生活。
山不算高,却步步有景,每一阶石阶都像一页翻不完的诗卷。从山脚的“元九登高起点”牌坊出发,拾级而上,最先遇见的是“凤凰泉”。这汪清冽的山泉从石缝中渗出,汇聚成一汪浅潭,潭边的石壁上刻着元稹的《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相传元稹当年常在此取水烹茶,泉水流经他曾坐过的青石,至今仍带着几分甘洌。清晨时分,常有老人提着陶罐来此打水,说“喝了凤凰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