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的巫咸族人,是最早读懂这道密码的人。他们在盐泉旁搭起茅草棚,用陶罐接卤水,架起松木柴堆熬煮。考古人员在盐场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瓮,内壁至今残留着雪白的盐渍结晶,瓮底的烟炱厚度超过3厘米,层层叠叠记录着日复一日的熬盐时光。那时的盐是比黄金还珍贵的硬通货,巫咸族人用盐交换周边部落的粮食、布匹和工具,小小的盐泉旁渐渐形成了三峡地区最早的贸易集市。到了商周时期,这里的盐已经顺着长江水路运往巴楚各地,在湖北江陵的楚墓里,曾出土过印有"巫盐"字样的青铜器,可见当时的盐贸易早已跨越千里,盐泉成了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
宁厂古镇的盐场遗址,堪称一部立体的"盐业文明史"。唐代的熬盐灶台由青石板铺就,十几个圆形灶孔沿崖壁排列,像一串镶嵌在山里的铜钱。灶壁被烟火熏得乌黑发亮,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刻痕——每道痕代表熬成一锅盐,最密集处竟有三层叠加的刻痕,是不同时代盐工留下的"生产日记"。明代的盐井则用楠木做井筒,木头被盐水浸泡得乌黑坚硬,像被时光镀了层铠甲,如今仍能看出井筒上深浅不一的绳痕,那是吊桶往复升降磨出的印记。清代的盐仓墙壁上,还留存着"光绪二十三年,盐价每斤制钱四十文"的墨迹,字迹虽已斑驳,却清晰记录着盐在民生经济中的分量。
最动人的是盐工们的"生存智慧"。他们发明了"五步选柴法":只能用崖柏和松木,因为烟少不影响盐质;柴火必须劈成三寸长,保证火力均匀;甚至连添柴的节奏都有讲究——"三添三歇"才能熬出雪白的"雪花盐"。在盐场旁的石壁上,还能看到清代盐工刻的"火候歌":"猛火如雷劈,文火似蚕嚼,三沸见白霜,方知盐魂出",字里行间全是与山水共生的哲学。盐工们还懂得观察卤水的变化:天阴时卤水浓度会升高,就多熬一锅;下雨前盐粒易潮,就提前收仓。这些代代相传的经验,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磨合中,总结出的生存指南。
盐泉不仅塑造了经济,更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肌理。宁厂古镇的民居,墙基都用盐泉边的"盐渍石"砌成,这种石头因长期浸泡在卤水中,坚硬耐腐,连青苔都难以附着。镇上的老面馆,至今坚持用盐泉水和面,说"这样揉出的面筋道,煮不烂"。甚至连婚俗都与盐有关——新娘过门时,要往盐仓里撒把米,寓意"盐米丰足";新房的被褥里,要缝一小袋盐,取"情分如盐,越久越浓"的吉兆。盐泉早已不是简单的自然资源,而是刻在巫山人血脉里的文化符号。
1980年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