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停产前,最后一批盐工仍保持着古老的仪式:每天清晨开工前,要往盐泉里撒把米,祈求卤水旺盛;收工时则用盐块在灶台上画个"山"字,感谢大地的馈赠。如今空荡荡的盐场里,只剩风吹过灶孔的呜呜声,像在重复那些失传的歌谣。但盐泉并未真正沉寂,有年轻人用现代技术检测发现,这里的卤水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于是开起了"盐疗民宿",让游客体验用盐泉泡澡、喝盐茶的乐趣。古老的盐泉,正以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馈赠。
在古镇的老盐井旁,有棵三百年的黄葛树,树根深深扎进盐泉附近的岩层里,树干却枝繁叶茂。当地人说这树"喝着盐水长大,比别处的都结实"。其实,这棵树恰是巫山文明的隐喻——以大地的馈赠为根,在险峻的山水间,生生不息,活出自己的韧性。
2. 栈道:悬崖上凿出的文明脉络
如果说盐泉是大地埋下的"文明种子",那栈道就是人类为这颗种子搭起的"生长藤蔓"。在瞿塘峡南岸的赤甲山岩壁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方形石孔像大地的琴键,每一个都藏着三峡人凿石开路的勇气。这些石孔深约30厘米,孔径20厘米,孔间距1.5米左右,战国时期的巴人就在这里插入楠木橛子,铺上木板,硬生生在百米悬崖上架起了一条"天路"。
最险的"明月峡"段,栈道距江面足有80米,木板外侧连护栏都没有,脚下是翻滚的涛声,身旁是刀削的岩壁。考古队员在石孔里发现的楠木橛,碳十四检测显示已有2300年历史,木头表面被盐工的脚步磨得发亮,上面还留着绳索勒出的深沟——那是盐担压出的痕迹,最深的沟纹有2厘米,能想象出当年盐工们弯腰前行的模样。在一处石孔旁,岩壁上有个模糊的手印,五指张开,指节分明,像是有人攀爬时突然打滑留下的最后印记,经鉴定是战国时期的痕迹,指纹的磨损程度说明主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这枚"悬崖上的手印",成了最鲜活的文明标本。
开凿栈道的智慧,藏在与岩石的对话里。巴人没有炸药,就用"火攻水激法":先堆柴火烧热岩石,再泼上冰冷的江水,利用热胀冷缩让岩石崩裂,然后用青铜凿子一点点凿出石孔。在巫峡"错开峡"的栈道遗址,能看到石孔边缘有密集的凿痕,最浅的只有1毫米,像细密的鱼鳞,那是无数次敲打留下的耐心。有些石孔特意避开岩层裂隙,有些则巧妙利用天然凹穴,显示出开凿者对山体结构的精准把握——他们或许不懂地质学,却在千万次敲打中,摸清了岩石的脾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