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故事的原型——其实是长江切割山体时,让地下水有了雕琢溶洞的机会。每年正月十五,当地人会在洞里挂起灯笼,钟乳石的影子在岩壁上晃动,像活了一样,那是人与溶洞的奇妙互动。
大坝修建前的最后几年,西陵峡的滩涂上总能看到忙碌的身影。渔民们在收网,说要赶在江水上涨前多打几网鱼;考古队员在崖壁上测绘,要把千年栈道的石孔位置都记下来;船工们则把老橹、旧舵搬到博物馆,那些被江水泡得发黑的木头,还留着他们手掌的温度。1997年大江截流那天,许多老人站在岸边流泪,他们知道,那个浪花里藏着礁石、云雾里裹着险滩的三峡,就要换一种模样了,那些刻在记忆里的惊险与壮美,将成为永恒的怀念。
四、盐泉与栈道:山水孕育的文明密码
巫山的褶皱里,藏着比风景更动人的文明印记。当大地抬升让深层盐矿暴露,当江河切割让运输成为可能,盐泉与栈道便成了巫山人写给山水的感谢信——这些镶嵌在崖壁上的人文痕迹,见证着人类如何借山水之力繁衍生息,如何在与岩石的对话中,写下属于三峡的"生存论语"。
1. 盐泉:大地乳汁滋养的文明根系
巫溪县宁厂古镇的盐泉,是大地抬升最慷慨的馈赠。镇子蜷缩在后溪河峡谷的臂弯里,两岸石灰岩崖壁像被谁用手指戳了无数个小孔,汩汩盐水正从这些孔隙里渗出,在岩壁下积成汪汪水潭。用手掬起一捧,舌尖立刻尝到尖锐的咸——这里的卤水浓度高达22%,比海水咸度高出近六倍,随手撒把黄豆进去,竟能晃晃悠悠浮在水面,活像大自然特意调的"盐水密度实验"。阳光斜照时,潭面泛着细碎的银光,那是盐粒在水中折射的光芒,当地人说这是"大地在撒碎银子"。
当地老人说,这盐泉是"老龙的口水"。相传上古时期,巫山有恶龙作祟,大禹治水时将其锁在地下,恶龙口中流出的涎水便成了永不枯竭的盐泉。地质学家却在岩芯样本里找到了更浪漫的答案:这些盐水来自地下2000米的三叠纪盐层,那是2亿年前古地中海蒸发后留下的结晶。燕山运动让巫山抬升时,岩层断裂形成的裂隙像吸管般刺穿盐层,才让这大地深处的"乳汁"得以重见天日。在古镇的"龙君庙"遗址,明代石碑上刻着"盐泉出于山骨,历万古而不涸",恰好道破了这场地质运动与人类文明的隐秘关联——大地的抬升,不仅造就了巫山的雄奇,更孕育了滋养文明的根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