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在崖壁上刻个小箭头,在滩涂上摆块石头,告诉后来的人"这里能落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纤夫的"江湖"也有温情。谁要是脚被扎了,其他人会轮流替他拉;谁要是饿了,有人会分给他半个玉米饼。晚上泊在岸边,大家围着火堆,听老纤夫讲"江神的故事",年轻的纤夫则比赛唱山歌,歌声能传到对岸。有位老纤夫说:"在江里讨生活,靠的不是一个人能扛,是大家能帮。"
如今,纤夫已经成了历史,但在三峡的岩壁上,还留着他们拉纤时磨出的"纤痕"——深褐色的岩石上,有一道浅色的凹槽,那是纤绳勒出的印记。游客们抚摸着这些凹槽,仿佛还能感受到千年前纤夫们肩膀的温度,听到那些回荡在峡谷里的号子声。
3. 号子:江河与人心的共鸣
三峡的号子,是人与江河最直接的对话。没有乐谱,没有歌词,全靠喉咙里的气力和心里的节奏,却能让十几人、几十人的心拧成一股绳,让沉重的船在浪里前行。这些诞生在险滩上的歌谣,是三峡人最原始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浸着汗水和勇气。
号子的"节奏"跟着水情变。平水时唱"慢号子",调子悠长舒缓,像江水一样平稳,"江水平如镜,船儿轻轻行,摇橹不用劲,早晚到江陵";过险滩时唱"急号子",节奏短促有力,每个字都像砸在石头上,"嗨哟!左打舵!嗨哟!右使劲!";拉纤时则唱"纤号子",带着沉重的喘息,"一步一挪,步步爬坡,绳在肩上,船在浪窝"。不同的号子有不同的"密码",梢公听号子就知道纤夫的状态,纤夫听号子就知道船的方向。
号子的"内容"全是生活。有唱江景的:"神女峰,雾蒙蒙,一朵彩云挂半空";有唱辛苦的:"纤绳勒肩疼,汗水往下涌,为了一家人,咬牙往前冲";还有唱希望的:"过了崆岭滩,前面是平川,喝口团圆酒,笑看月儿圆"。这些朴素的词句,比任何诗歌都动人,因为里面藏着最真实的生活。
最特别的是"对号子"。两艘船相遇时,纤夫们会隔着江水对唱,你一句我一句,比谁的声音响,比谁的调子亮。要是遇到熟悉的船,还会唱些玩笑话,"张大哥,你家嫂子织的布,不如我家妹子绣的花",对方回一句"李老弟,你拉纤的劲,不如我摇橹的稳",江面上顿时充满笑声。这种对唱,是枯燥行船中的乐趣,也是船与船之间的问候。
号子的"传承"靠的是"耳濡目染"。从小在船上长大的孩子,听着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