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潭边,专等阳光正好时拍彩虹;也有情侣依偎在栈道上,让瀑布当背景拍照,快门声和水流声混在一起,像首轻快的歌。
到了晚上,沟里的热闹换了种模样。农家乐的屋顶亮起红灯笼,烧烤的香味顺着风飘得老远。有人在溪边支起帐篷,点上蚊香,听着虫鸣看星星;也有人围着篝火唱歌,吉他声、笑声、溪水声交织在一起。卖烤玉米的老汉推着小车走街串巷,玉米是本地种的"甜糯王",烤得焦香,抹上点蜂蜜,甜到心里。夜深了,偶尔能听见远处传来几声野猪的嚎叫,当地人说那是"老山神巡逻呢",游客们却觉得新鲜,反而更睡不着了。
3. 藏在褶皱里的生活印记
银厂沟的人,祖祖辈辈都在跟石头和水流打交道。明朝时,天官刘宇亮在这里开银矿,"银厂沟"的名字就这么来了。现在沟里还能找到矿洞的痕迹,在银苍峡深处,有个半掩的洞口,进去十几米,岩壁上还能看见当年采矿的凿痕,地上散落着锈迹斑斑的工具。老人们说,以前矿洞里能挖出"狗头金",不过现在早没人去了,只有探险的年轻人敢进去瞧瞧。
大龙潭村的人靠沟吃沟。李婆婆的茶园在半山坡上,顺着地势修成梯田,每块田都用石头垒边。"这石头得从溪里捡,方方正正的才稳当,"她边采茶边说,"沟里的土薄,得靠石头挡着才不流失。"她采的茶叶叫"银沟雀舌",是本地特有的品种,芽头小而尖,泡在水里根根直立。每年清明前,成都的茶商就会来收,价格比普通茶叶贵三成。
张木匠的家在接引寺旁边,他做的木盆、木碗特别有名。"得用沟里的青杠木,泡在水里不烂,"他刨着木坯,木屑纷飞,"你看这纹路,跟银苍峡的崖壁一样,有股劲儿。"他的绝活是做"龙纹木勺",勺柄上刻着盘绕的龙,龙头正对着勺心,据说用这勺子舀水,能看见水里有龙影。游客们都爱买一个当纪念,张木匠从不涨价,说"都是山神赏的饭"。
沟里的孩子从小就懂水的脾气。银厂沟小学的体育课常设在溪边,老师教他们辨认水流的缓急,看水花判断水下有没有暗礁。"涨水前,溪里的石头会'唱歌',"六年级的王磊说,"就是'咕噜咕噜'的声音,那是水在石头底下跑呢。"他和小伙伴们最爱比赛"跳石头",从溪这头到那头,踩着露出水面的石头跳过去,谁掉水里谁请客吃冰粉。
每年农历六月六,沟里有"祭龙节"。村民们会抬着猪头、水果到白龙潭边,老人们念着祈愿的歌谣,孩子们则往潭里扔花瓣。据说这天许愿特别灵,求雨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