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听见木板"吱呀"作响,脚下的溪水奔腾不息。最绝的是"回音壁"段,对着崖壁喊一声,能听见三次回声,孩子们总爱在这儿比赛谁的声音传得远。有经验的向导会告诉你,雨天走栈道最妙,云雾从谷底漫上来,人走在其中像踩在云里,对岸的山峰时隐时现,像水墨画活了过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 盛夏里的清凉盛宴
每年端午一过,银厂沟就成了被太阳追赶的人们最想去的地方。当成都平原的柏油路被晒得能煎鸡蛋,沟里的气温却总停在22℃左右,峡谷里的风裹着溪水的凉意,吹得人心里发痒。成都人说:"进了银厂沟,才知道夏天原来可以不用出汗。"
沟口的停车场从清晨就开始热闹。挂着川A牌照的小轿车、重庆来的旅游大巴、德阳的面包车,在蜿蜒的山路上排成长龙。车主们摇下车窗,探出头打听:"白龙潭的彩虹出来了没?农家乐的腊肉炖好了吗?"卖水枪的小贩背着大包袱穿梭其间,塑料水枪被阳光晒得发烫,却挡不住孩子们扯着家长要买的热情。有经验的司机知道,得趁早把车停在沟口,再换乘景区的观光车——往里走的路太窄,错车都得找宽点的地方。
大龙潭村的农家乐是藏在山里的天堂。几十户人家沿溪而建,木楼的屋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通红的辣椒,院坝里摆着竹椅和矮桌。老板娘们系着蓝布围裙,站在门口吆喝:"凉面!冰粉!刚从地里摘的黄瓜!"游客们最爱坐在溪边的"水板凳"上——那是用粗树干做的长凳,一半泡在溪水里,光脚踩上去,清凉从脚底直窜头顶。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打盹,扇面上印着银厂沟的全景图;年轻人则凑在一起打扑克,输了的要去溪里捞块石头当"惩罚"。
接引寺的钟声是沟里的计时器。这座藏在竹林后的寺庙,不大却很清幽,寺门的石狮子被摸得发亮。每天清晨和黄昏,僧人敲响铜钟,声音在峡谷里能传三里地。香客不多的时候,住持会泡上一壶自家种的老鹰茶,跟游客聊天。寺里的素面是一绝,用山泉水和面,配上香菇、竹笋和自制的豆腐,简单却清香扑鼻。吃面的石桌旁有棵五百年的古柏,树干要两人合抱才能围住,树荫能盖住半个院子,最热的时候,树下总能聚着下棋的老人。
午后的白龙潭是孩子们的天下。他们穿着泳衣,举着水枪在潭边追逐,胆子大的会跑到瀑布下的浅滩,任凭水珠砸在背上,像在按摩。家长们则撑着伞坐在岩石上,看着孩子疯玩,时不时喊一声"慢点"。有摄影爱好者扛着相机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