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自家新收的玉米,撒在晒谷场的位置。"以前这时候,场院里全是玉米的香味,"她蹲在地上,用手抚摸着松软的土石,"现在闻不到了,但我知道,它们在土里等着发芽呢。"
五、山还在,水还流:记忆里的银厂沟
震后的银厂沟,像一幅被揉皱又重新展开的画。新的山形、新的水流、新的植被,都在诉说着大地的重塑,但那些与银厂沟共生过的人,总能在变化中找到熟悉的影子。
1. 老向导的"地貌诗"
68岁的陈福全是银厂沟最老的向导。地震前,他能闭着眼睛从沟口走到白龙潭,用拐杖敲敲石头就知道离瀑布还有多远。现在他的裤兜里总揣着两样东西:一张1998年的银厂沟地图,和一个磨得发亮的牛皮笔记本。
"你看这道新隆起的山梁,"陈福全用拐杖指着远处,"它的走向和以前的'龙抬头'岩一模一样,只是把头抬得更高了。"他翻开笔记本,里面画着歪歪扭扭的草图,标注着"白龙潭瀑布98米小龙潭水深12米一线天宽2.3米"等数据,旁边还粘着不同地点的岩石标本。
有一次,他带着地质队员在新山梁上考察,突然停在一块石灰岩前:"这是白龙潭的石头,你看上面的水蚀坑,和我笔记本里记的一样。"队员们用仪器检测,果然发现这块岩石的成分与白龙潭瀑布区的石灰岩完全一致。"它们跟着山一起'搬家'了,"陈福全摸着岩石上的坑洼,"就像老熟人换了件衣服,我还是能认出来。"
他最珍视的,是一张2007年和游客在白龙潭的合影。照片里,他穿着蓝色的向导服,站在瀑布前比着"OK"手势,背后的彩虹横跨峡谷。现在他常把照片拿给年轻人看:"那时候的水多清啊,能看见潭底的红石头,现在的海子虽然大,却看不到底了。"说这话时,他的眼神里有怀念,却没有悲伤。
每年雨季,陈福全都会沿着新形成的溪流走走。他能根据水流的声音判断地下的岩石类型:"哗啦啦的是砂岩区,叮咚响的是石灰岩,就像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有一次,他在溪边发现了几株七叶一枝花,这是银厂沟特有的药材,只生长在瀑布附近的石灰岩缝隙里。"它们找对地方了,"老人笑了,"比我们还懂这里的山。"
2. 孩子们的"石头课堂"
银厂沟小学的新校区建在沟口的平地上,教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对比图:左边是地震前的银厂沟,右边是现在的地貌。12岁的林晓雅总能准确指出图上的每个景观:"这是白龙潭,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