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说瀑布下面能看见彩虹;这是接引寺,我奶奶在那儿吃过素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学校开设了"石头课堂",每周四下午,老师会带着孩子们进山捡岩石标本。晓雅的标本盒里,有一块特别的石灰岩,表面的纹路像极了瀑布的水流。"这是我在新山梁上找到的,"她举起石头对着阳光,"爷爷说,这是白龙潭在石头上留下的影子。"
孩子们还在校园里建了个"记忆角",摆放着从遗址捡来的物件:半截游船的木板、断裂的指示牌、生锈的同心锁。每个物件旁边,都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它们的来历。晓雅负责记录"瀑布的故事",她在纸条上写道:"白龙潭的水现在藏在地下,等我们长大了,它会自己流出来的。"
去年春天,孩子们在堰塞湖边种了一片"纪念林",每棵树都挂着写有旧景点名字的木牌。晓雅认领了"白龙潭"那棵松树,她每天都会去浇水,还会跟树说悄悄话:"你要长得快一点,长得比新山还高,就能看见以前的银厂沟了。"
有一次,美术课的主题是"我记忆中的银厂沟"。晓雅画了一幅奇特的画:新的山梁上,瀑布从云朵里流下来,水里的石头长着脚,正在慢慢走回原来的位置。老师问她为什么这么画,她说:"陈爷爷说,石头都是有记忆的,它们会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3. 大地的"愈合能力"
震后十五年,银厂沟的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10%恢复到了70%。最先扎根的是马桑和黄荆,这些带刺的灌木像勇敢的哨兵,在裸露的滑坡体上竖起绿色的屏障;接着是松树和柏树,它们的根系能深入岩石缝隙,把松散的土石牢牢固定;去年夏天,有人在"锅底凼"附近发现了一株珙桐,这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说明这里的生态正在向原始状态回归。
水文的变化更能体现大地的自愈力。堰塞湖的水渐渐从浑浊的黄色变成了清澈的绿色,透明度达到了3米。去年,渔民在湖里发现了成群的细鳞鱼,这种只生活在洁净水域的鱼类,是从下游逆流而上的,它们顺着新形成的水道,重新找到了这片水域。
地质监测显示,新形成的山体正在进行"微调"。GPS数据表明,"锅底凼"区域每年会下沉1-2厘米,而周围的山坡则在缓慢抬升。"这是大地在找平衡,"张建国解释,"就像人摔倒后,会自己调整姿势让身体舒服些。"这种缓慢的调整能让松散的滑坡体逐渐压实,减少次生灾害的风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