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边,钟体虽被撞得凹陷,却没有破裂。当队员们用石块敲响它时,沉闷的钟声竟在新形成的山谷里回荡了三分钟。当地老人说,这口钟是民国初年从成都文殊院请的,"声音能传到沟外",如今它带着满身伤痕,仍在诉说着寺庙的往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寺庙遗址的土层里,还发现了许多生活痕迹:一堆被压扁的陶碗,碗底还留着烟熏的黑色;几枚锈蚀的铜钱,上面的"康熙通宝"字样清晰可辨;甚至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木鱼,木质虽已变形,敲击时仍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些物件像被时光冻结,让人们得以窥见地震前寺庙的晨钟暮鼓。
3. 村庄的"隐形轮廓"
银厂沟口的大龙潭村,曾是沟里最热闹的地方。120户人家沿溪而建,白墙灰瓦的农舍掩映在竹林里,村口的老槐树下总有卖核桃的摊贩。地震后,这里成了一片平坦的土石堆,但72岁的村民王桂兰总能准确指出每户人家的位置:"从这往下挖3米,是张木匠的婚房,他结婚时贴的红囍字还在墙上;那片乱石堆下面,是村支书家的小卖部,冰柜里还冻着没卖完的冰棍......"
王桂兰的记忆被地质雷达证实了。扫描图像显示,地下3-8米处有密集的"异常反射区":一处长15米、宽6米的区域,金属反射信号特别强烈,王桂兰说那是村里的变压器房;旁边的"条状低反射带",是她家的猪圈,"我家的猪最肥,猪圈用的是厚木板";而一片"规则矩形区",则是村小学的教室,"黑板在东墙,我孙子总爱在上面画小人"。
在村东头的晒谷场遗址,队员们有了更令人动容的发现。地下2.5米处,有大量交错的木头和布料纤维,旁边还有几个圆形的金属物体——后来证实是三只铁锅,其中一只的锅底还粘着未烧尽的柴火。结合幸存者的回忆,地震发生时,有12位老人正在这里翻晒新收的玉米,他们没能跑出来,却在地下留下了生活的最后痕迹。
考古队员在这片区域清理出了完整的农家生活场景:正房的灶台里,铁锅倒扣着,旁边散落着陶碗和筷子;厢房的角落里,有一架织布机的残骸,木梭还卡在经线中间;院坝里的石磨下半部分仍牢牢嵌在土里,磨盘上的玉米粉虽已凝固,却还保持着细腻的质感。最珍贵的是一个陶罐,里面的玉米种子被压成了粉末,但外壳仍保持着金黄色,像一颗颗缩小的太阳。
这些"隐形的轮廓"让村庄的记忆有了依托。王桂兰每次来遗址,都会带着一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