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大凉山的玄武岩地貌则为动物提供了“避难洞穴”。那些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岩柱群,中间有许多天然洞穴,既能遮风挡雨,又能躲避天敌。在冕宁县的一个溶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大熊猫粪便化石,粪便里还残留着竹纤维,“这说明冰期时,大熊猫曾躲在这里啃竹子”。更神奇的是,溶洞里的蝙蝠群落从冰期延续至今,它们的声波频率与洞穴的回声完美匹配,“像是在利用燕山运动造就的‘声学空间’进行交流”。
(三)人类文明:地质馈赠的“天府密码”
当第一群古人类手持石器走进四川盆地时,他们或许不知道,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燕山运动为文明准备的“礼物”:井盐让食物有了滋味,天然气点燃了第一堆篝火,黏土烧成了炊具,而群山挡住的寒风则让稻作得以生长。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现代的“川味江湖”,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都踩着这场地质运动铺就的基石。
自贡的井盐是最早的“文明催化剂”。燕山运动让古湖泊蒸发浓缩,形成了厚达千米的盐层,而断裂带则让这些盐层接近地表,便于开采。考古发现,距今4000年的自贡燊海井遗址,已有原始的凿井工具——人类早在青铜时代就开始利用燕山运动的“地质馈赠”。盐的出现让食物得以储存,促成了部落定居;而盐的贸易又催生了最早的商路,三星堆出土的海贝,很可能就是用井盐从东南亚换来的。“盐是四川盆地文明的‘第一货币’,而它的制造者,是亿年前的燕山运动。”盐业历史博物馆的馆长说。
天然气的利用则体现了人类对地质资源的“智慧接力”。泸州的天然气田形成于燕山运动的褶皱构造中,宋代时,当地人就用竹管将天然气引出,用于熬制井盐。在自贡的燊海井遗址,仍能看到明代的“火井”遗迹:一根碗口粗的楠竹插入地下,顶端连接陶管,点燃后火焰高达数尺,“这种利用方式比西方早了500年”。地质学家说,这些天然气藏在燕山运动形成的背斜构造里,“就像大地给人类准备的‘煤气罐’,只等我们找到开关”。
最动人的“地质馈赠”是成都平原的“黑土地”。燕山运动让盆地不断沉降,四周山脉的泥沙被河流带入盆地,经过亿万年堆积,形成了厚达30米的冲积土。这种土壤富含腐殖质和矿物质,保水保肥能力极强,成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农业专家测算,成都平原的水稻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15%,“因为这里的土壤里还保留着燕山运动时期火山灰带来的磷元素”。从战国时期的都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