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的山脉像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大部分尘埃。在达州的岩层中,科学家发现了一层厚度仅5厘米的黏土层(全球恐龙灭绝的标志性地层),而同期北美地区的黏土层厚度达30厘米。“这意味着四川盆地的恐龙多活了至少50万年。”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李研究员指着一块含恐龙蛋的化石说,这些蛋化石的形成年代比全球灭绝时间晚了30万年,“它们是最后的恐龙‘遗腹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恐龙们也在“适应”燕山运动造就的地形。在泸州叙永县,出土过一种特殊的“峨眉龙”化石,它的前肢比后肢长10%,脚趾骨异常粗壮。地质学家推测,这是为了适应燕山运动形成的丘陵地形——前肢长便于攀爬缓坡,粗脚趾能在湿滑的湖岸站稳。更有趣的是,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发现了大量翼龙化石,它们的翅膀展开可达8米,“这些‘空中霸主’很可能利用山脉间的上升气流滑翔,轻松跨越盆地边缘的丘陵”。
(二)冰期避难所:群山环抱的“物种诺亚方舟”
2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北半球进入“冰川时代”: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被冰层覆盖,北美的猛犸象在零下30℃的严寒中挣扎,而四川盆地却依然绿意盎然。在大巴山深处的神农架,至今生活着珙桐、水杉等第四纪冰川期遗留的植物;在大凉山的溶洞里,栖息着中国特有的“四川疣螈”——这些物种能存活至今,全靠燕山运动造就的“地形保温层”。
大巴山的“褶皱地形”是最关键的“保暖装置”。由于山体呈波浪状起伏,形成了无数向南开口的“马蹄形”山谷。冬季时,北方的冷空气被山脊阻挡,而山谷能吸收更多阳光,形成局部温暖小气候。在重庆城口县的一个山谷里,气象站记录到的极端低温比同纬度地区高8℃,“这里的温度甚至能满足柑橘生长,而柑橘在秦岭以北根本无法存活”。植物学家发现,大巴山的珙桐林沿着这些“暖谷”分布,树形随山谷走向弯曲,“像是在跟着群山的脉络呼吸”。
龙门山的断裂带则成了物种迁移的“天然走廊”。冰期来临时,青藏高原的物种沿着断裂带形成的峡谷向盆地迁移;气候变暖后,它们又退回高山。这种“上下迁移”让许多物种躲过灭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就是典型例子:基因测序显示,现存大熊猫的祖先曾在2万年前沿着龙门山的湔江峡谷迁入盆地边缘,直到冰期结束才回到高海拔竹林。“如果没有这些断裂带形成的通道,大熊猫可能早就和剑齿虎一样消失了。”保护区的研究员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