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灌溉,到如今的“川粮输出”,这片土地始终在用燕山运动赋予的肥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四)共生的延续:当代人与群山的“新对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今天的四川人,依然在与燕山运动造就的地形“打交道”:西成高铁穿过龙门山的108座隧道,将盆地与关中平原连接;白鹤滩水电站利用金沙江的落差发电,而这落差源于燕山运动的地壳抬升;就连成都人钟爱的火锅,也离不开大巴山的辣椒、峨眉山的花椒——这些作物的生长,都依赖着群山塑造的气候。
龙门山的断裂带如今成了“地质实验室”。汶川地震后,科学家在这里安装了数百台监测设备,实时记录地壳运动。数据显示,龙门山每年仍在以2毫米的速度抬升,“相当于人类指甲的生长速度”。这种缓慢运动带来了丰富的地热资源,如成都周边的花水湾温泉、雅安周公山温泉,都是板块活动的“副产品”。“我们现在泡的温泉,是燕山运动未完的‘余温’。”地质公园的导游笑着说。
大巴山的“暖谷”则成了现代农业的“聚宝盆”。重庆巫溪的农户在山谷里种植反季节蔬菜,利用局部温暖气候,让萝卜、白菜在冬季上市。“这些山谷像大地的‘保温饭盒’,而盖子就是燕山运动堆起的山脊。”农户们说,最神奇的是,不同山谷种出的蔬菜味道不同——朝南的山谷光照足,辣椒更辣;朝东的山谷湿度大,萝卜更甜。这些细微的差异,都源于那场亿万年的地质运动。
在巫山,长江三峡的游轮上,导游会给游客看一张特殊的“地质身份证”:用三峡石磨成的薄片,上面能清晰看到三层纹路——最下层是1.5亿年前的砂岩(燕山运动前的海洋沉积),中间是火山灰层(燕山运动的火山活动),最上层是长江冲积的卵石层(人类活动时期)。“这三层纹路,就是地球给三峡的生日蛋糕,而燕山运动是最关键的‘裱花师’。”
当夜幕降临,成都平原的灯光如繁星点点,远处的龙门山剪影在月色中若隐若现。此刻,地壳仍在缓慢运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就像恐龙不会意识到火山灰在滋养它们的食物,冰期的珙桐不知道山谷在为它们保暖。燕山运动留给四川盆地的,不仅是群山与矿藏,更是一种“共生智慧”:大地塑造生命,生命也在解读大地的密码。
或许某天,当我们在三星堆博物馆看到青铜神树上的“太阳纹”,会突然明白:那纹路像极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卫星影像;当我们品尝自贡井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