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苏醒”。
还有城市扩张带来的“填湖造地”。成都过去有“千湖之城”的美誉,但随着城市发展,一些低洼的湿地、小湖泊被填平建房。这些水域原本像“天然蓄水池”,能调节地下水位,还能缓冲地表沉降。填湖后,土壤失去了水的“支撑”,在建筑重压下更容易压缩变形。比如城南某片区,几年前还是一片鱼塘,填平后建起了住宅区,最近有居民反映,小区围墙出现了倾斜,测量发现地面年均沉降达2厘米,这就是失去天然水文调节后的连锁反应。
更隐蔽的是地下水过度开采。成都平原的地下水藏在松散沉积层的孔隙里,就像装在“地下水库”里的水。城市绿化灌溉、工业用水有时会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比如某工业园区,过去十年地下水位下降了8米,原本饱水的砂土层变得干燥,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一旦遇到地震,更容易发生砂土液化——就像把沙子和水混在一起摇晃,原本坚硬的地面会突然变成“泥浆”,让建筑物失去支撑。
这些问题单独看似乎不大,但积累起来就像给地质环境埋下了“小隐患”。扬子板块虽然稳定,但它的“忍耐度”也是有限的,如何在发展中不“惹恼”脚下的大地,成了成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摸清地质“脾气”好规划
要解决这些难题,首先得像“给大地做体检”一样,摸清扬子板块和成都地质的“脾气”。现在的地质勘探技术,可比过去先进多了,就像给地球装了“CT机”和“听诊器”,能看透地下的秘密。
比如用“地震勘探法”,就像给地下拍“X光片”。工程师会在地面设置震源,通过炸药或重锤敲击产生人工地震波,这些波穿过不同地层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被地面的传感器接收后,经过计算机分析就能画出地下岩层的“三维地图”。成都某新区在规划前,用这种方法发现了一条隐藏在地下30米处的古河道,河道里全是松软的淤泥——如果没发现,直接在上面盖楼,地基很可能会不均匀沉降。现在这条古河道被规划成了湿地公园,既避开了风险,又美化了环境。
还有“钻探取样”,就像给大地“抽血化验”。钻机能钻到地下几百米深,取出不同深度的岩芯样本,通过实验室分析,能知道每层土壤的承载力、含水量、是否有腐蚀性物质。比如在城东某地铁站点施工前,钻探发现地下20米处有一层厚5米的粉细砂层,这种砂层在地震时容易液化。于是工程师调整了施工方案,用高压旋喷桩把砂层加固成“水泥土”,就像给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