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的沙子加了“胶水”,让它变得结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现在更厉害的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把勘探到的所有数据输入电脑,能生成一个和真实地下环境一模一样的虚拟模型。比如成都的地下隐伏断裂带,过去只知道大概位置,现在通过建模,能精确到断裂带的走向、倾角、是否还在活动。去年某区想在一片空地建学校,建模后发现距离一条隐伏断裂带只有500米,虽然这条断裂带活动性很弱,但按照安全规范,学校最终向北移了800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地质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
甚至还能监测“大地的呼吸”。成都平原上安装了很多GPS监测站和钻孔测斜仪,实时记录地面沉降、地壳微小位移的数据。如果某片区域沉降速度突然加快,系统会自动报警。比如城北某物流园区,因为长期堆放重型货物,监测到每月沉降3毫米,超过了安全阈值,于是园区赶紧调整了货物堆放位置,还在地下打了注浆孔,往土壤里注入特殊材料,让松散的土层重新压实,就像给大地“补钙”。
摸清地质“脾气”后,城市规划就能更“聪明”。比如在地质稳定的区域建高密度住宅区,在地下有软土层的地方规划绿地或低层建筑,地铁线路尽量避开断裂带和高风险地层。这就像下棋前先看清棋盘,每一步都走得心里有数,才能在发展中不触碰地质的“红线”。
(三)工程技术“顺着地质来”
摸清了地质的“脾气”,接下来就得让工程技术“顺着地质来”,就像水流绕着石头走,既不硬碰硬,又能达到目的。成都这些年在建筑和工程上的“巧办法”,其实都是在跟地质环境“交朋友”。
先说建筑抗震,成都的新房子现在都有“量身定制”的抗震设计。比如在软土层较多的区域,楼房底部会装“隔震支座”——这东西像个大号的橡胶垫,上面连着楼房,下面连着地基。当地震来临时,隔震支座会像弹簧一样上下左右晃动,吸收大部分地震能量,让楼房主体“稳如泰山”。城南某小区在汶川地震后重建时就用了这种技术,2013年芦山地震时,小区居民只感觉轻微晃动,家里的杯子都没倒。而在靠近扬子板块刚性基底的区域,楼房则会用“强柱弱梁”的结构——柱子做得特别结实,梁相对“柔弱”,地震时梁先变形消耗能量,保护柱子不被折断,就像战士先牺牲铠甲保护身体。
地铁施工也有“软着陆”的技巧。遇到地下水位高的砂层,现在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