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时,木结构建筑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形和摆动,将地震波的能量逐渐消耗掉,从而减少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障人员的安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了近现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成都在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中,更加充分地考虑了地质稳定性因素。对于高层建筑,其桩基往往会深入到扬子板块的刚性基底或密实沉积层中,利用这些坚硬、稳定的地质层良好的承载性和稳定性,来抵抗地震晃动。在汶川地震中,尽管成都市区有强烈的震感,但由于建筑与地质环境的“默契配合”,大规模的建筑物倒塌事故相对较少。这充分展现了人类智慧与地质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协作的成果,也体现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都这座城市逐渐学会了如何利用地质条件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五、扬子板块和成都未来咋“好好处”
(一)城市发展给地质“出难题”
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楼拔地而起、地铁线路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这些欣欣向荣的发展背后,也悄悄给脚下的地质环境出了不少“难题”。
先说地铁施工吧。成都地铁现在已经开通了几十条线路,地下隧道在平原深处纵横交错。施工时,免不了要抽排地下水——就像从海绵里挤水,原本被水填满的土壤孔隙突然变空,周围的泥沙就会慢慢向隧道方向挤压,时间一长,地面可能就会出现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的沉降。比如某条地铁线路施工时,沿线某小区的居民发现,家里的地板砖突然出现了细微的裂缝,后来排查才知道,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基轻微下沉。更麻烦的是,成都平原的松散沉积层里藏着不少“软夹层”,比如黏土层,它们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就像调皮的“橡皮泥”。地铁隧道如果刚好穿过这类土层,一旦水分变化,土层变形可能会让隧道壁受到挤压,甚至出现渗漏风险。
再看超高层建筑群。成都的CBD区域,几十层的摩天大楼扎堆,这些“巨人”的桩基要扎到地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才能“抓牢”扬子板块的坚硬基底。但打桩过程中,机械振动可能会让周围的土体结构松动,就像用筷子搅动一碗稠粥,原本紧实的土壤变得松散,可能引发局部塌方。而且,大量高楼集中在一起,会给地壳施加额外的压力。虽然扬子板块的基底很坚固,但这种“集中荷载”如果分布不均,可能会让地下隐伏断裂带受到微小扰动——这些断裂带就像沉睡的“老伤口”,平时安安静静,一旦被持续干扰,谁也说不准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