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处于扬子板块“稳定底盘”与周边活动构造带的“温柔缓冲区”。扬子板块古老而坚硬的基底岩石,就像坚固无比的“地基”,从地下数十千米的深处稳稳地托举着成都平原,仿佛一位有力的巨人,将成都与板块间激烈碰撞的“危险区”远远隔开。
当龙门山断裂带因青藏高原东缘的挤压作用,发生周期性的“构造蠕动”(如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时,扬子板块的稳定基底就像一位深谙太极之道的高手,运用“以柔克刚”的地质力学机制,巧妙地化解地震能量。它会将部分地震能量“导入”地下深处,使其在更广阔的地质空间中消散;或者借助成都平原松散沉积物的“缓冲过滤”作用,让地震能量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衰减,从而大大减轻对成都平原的冲击。可以说,扬子板块为成都天然打造了一层“防护层”,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地质安全。
(二)成都平原是板块堆出来的“礼物”
约200万年前,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持续推进,青藏高原不断向东挤压,使得龙门山断裂带逐渐隆升,而扬子板块西部则缓慢沉降,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形差异。在这种地形作用下,岷江、沱江等河流就像不知疲倦的“搬运工”,将龙门山地区因风化、侵蚀产生的大量碎屑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扬子板块的沉降区域。
经过数百万年的持续堆积,这些碎屑物质逐渐形成了厚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松散沉积层,主要由砾石、砂土、黏土等组成。这些松散沉积层就像给成都平原铺了一张巨大的“地质弹簧床”,当地震波从龙门山断裂带向成都平原传播时,它们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散射和衰减地震波的能量。地震波在松散沉积物中传播时,颗粒之间的摩擦、孔隙内流体(主要是水)的震荡运动等,都会将地震波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流体动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大幅降低地震波的振幅和破坏力。这无疑是扬子板块送给成都的一份“珍贵防震礼物”,极大地减少了地震对成都的伤害,为城市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地质稳定孕育古蜀文明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扬子板块始终为成都提供着稳定的地质环境,成为古蜀文明诞生与传承的“温床”。中生代时期,四川盆地作为扬子板块内部的沉积中心,气候温暖湿润,河湖密布,为恐龙等生物的繁衍生息创造了绝佳条件,也积累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沉积矿产,这些都为成都地区后来的发展储备了宝贵的“自然资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