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着“地质暴力”的场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扬子板块内部是“平静小农场”
与环太平洋板块边界的“混乱暴力”形成鲜明对比,扬子板块内部宛如一个宁静祥和的“平静小农场”,地层平缓有序,地质活动温和舒缓。其核心区域的扬子克拉通,历经数十亿年的“风吹雨打”和地质作用的“打磨”,古老的基底岩石早已“磨平棱角”,变得十分平缓,构造运动的“烈度”也被降到了最低。
以四川盆地为例,它就像被扬子板块温柔地捧在手心的“聚宝盆”。在中生代之前,它随着扬子板块的缓慢“呼吸”(地壳的升降运动),有序地进行沉降和沉积作用,河湖相砂岩、泥岩以及海洋环境下的碳酸盐岩、蒸发岩等地层,如同书页一般层层堆叠,整齐有序,仿佛在安静地记录着地质时间的流逝,每一层岩石都是一页“时光日记”。中生代以来,尽管周边地区的造山运动风起云涌(如燕山运动造就了四川盆地周边的山脉),但扬子板块内部强大的“定力”,让四川盆地避免了像塔里木盆地那样发生剧烈的褶皱变形,始终保持着相对完整的盆 - 山结构。而成都平原更是扬子板块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其平坦的地形和深厚的沉积层,为城市的发展、人类的聚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孕育出了繁荣的城市文明。
(三)扬子板块“慢慢释放能量”
扬子板块上的地震活动,有着独特的“慢性子”特点。与板块边界那些突然爆发、极具破坏力的“灾难性地震”不同,扬子板块内部的地震大多是中小规模的“构造微调”,能量释放缓慢而持续。
这是因为扬子板块内部的应力积累与释放机制,如同一个缓慢滴水的“水龙头”,通过长期、持续但温和的构造运动来实现能量的逐步释放。比如地壳的缓慢升降,就像大地在轻轻“呼吸”,一点点调整自身的形态;断裂带的微量滑动,如同齿轮之间的轻微磨合,缓慢地释放积累的应力。这种“慢性子”的能量释放方式,使得扬子板块内部的地震频率低、强度小,能为其上的区域,尤其是成都平原,营造出相对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的“温和卫士”,悄无声息地化解潜在的地质风险,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安心生活、发展。
三、成都:扬子板块“捧在手心”的宝贝
(一)成都在板块的“温柔缓冲区”
成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位于扬子板块西部的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