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以来,尽管周边山脉在造山运动的作用下不断隆升,但扬子板块强大的“定力”使得成都平原始终保持着相对平缓的地形,非常适合人类定居、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距今约4000 - 5000年前,古蜀先民正是看中了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壤和安稳的地质环境,在这里定居下来,创造了璀璨的三星堆、金沙文明。他们利用平原上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手工业,建造城市和祭祀场所,留下了众多神秘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扬子板块默默提供的“地质安全感”,是古蜀文明能够诞生、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就像一位幕后的“英雄”,静静地见证着人类文明与地质环境的早期交融,以及古蜀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兴衰与延续。
四、汶川地震时,扬子板块怎么护着成都
(一)硬基底当“能量减速带”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里氏8.0级)的发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场地震由龙门山断裂带的逆冲运动引发,释放出的能量极其巨大。地震发生时,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快速传播,就像一头失控的“猛兽”,试图冲击周围的一切。
当地震波传播到扬子板块西部的刚性基底(如花岗岩、片麻岩等)时,这些坚硬的岩石就像一道巨大的“地质盾牌”,发挥出了“能量减速带”的作用。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速度快但破坏力相对较小,横波速度稍慢却能造成剧烈的地面摇晃和建筑物破坏。面对地震波的冲击,扬子板块的刚性基底会对纵波产生强烈的反射作用,就像子弹打在钢板上被反弹回去,使部分纵波重新回到地壳深部,无法继续向成都平原传播;对于横波,由于基底岩石具有高密度、高弹性的特点,横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波形转换和能量衰减,其破坏力被大大削弱。通过这样的方式,扬子板块的刚性基底在地震能量传导的路径上设置了一道“关卡”,让抵达成都平原的地震波能量先“折损”一部分,从而减轻了地震对成都的冲击,成为守护成都的第一道重要“防线”。
(二)松散泥沙成“地震波海绵”
成都平原上厚达数百米的松散泥沙层,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地震波海绵”的关键作用。这些松散沉积物主要由第四纪的砂、砾石、黏土等组成,它们的孔隙度高、弹性好,就像无数个微小的“能量吸收器”。
当地震波(尤其是破坏力较强的横波)传入松散泥沙层时,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物理过程。首先,松散颗粒之间会产生强烈的摩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