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在杯中,茶汤清亮,入口先苦后甘,带着山野的清冽,正如《巴州府志》记载:“老鹰茶,出大巴山,孙思邈尝用之,解暑解毒,功同绿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巴中市的“南龛石窟文化园”,第103龛的药王像前,常年摆放着老鹰茶、黄连等药材,这是当地药农自发献上的。石像的衣纹里,那只被孙思邈救治的青蛙雕像栩栩如生,导游会指着蛙眼说:“你看这蛙眼圆睁,像是在感谢药王。”石窟旁的“药草园”里,种植着巴中产的200多种药材,每种药材旁都立着两块牌子:一块刻着孙思邈的记载,如“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另一块写着现代药理:“黄连含小檗碱,有抗菌消炎作用”。游客们常常对着两块牌子比对,感叹古今智慧的相通。
南部县大王镇的药王寺,青砖灰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寺内的“药王宝库”陈列着一件镇寺之宝——一口唐代的石臼,臼壁上的磨损痕迹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据寺内僧人说,这是孙思邈当年用过的捣药臼,“文革”时被村民藏在菜窖里才得以保存。每年四月初八,寺里会举行“捣药祈福”仪式,用这口石臼捣制苍术、白芷等药材,制成香囊分发给香客,“孙真人当年就是这样,把药香带给百姓,我们不过是照着做。”
寺外的“药市街”,延续着千年的传统。每月逢三、六、九,药农们便背着药篓来赶集,当归、天麻、杜仲等药材摆得琳琅满目。75岁的陈老汉是街上年岁最大的药农,他识药的本事传自父亲,“我爹说,孙真人当年在这教大家认药,说‘厚朴看皮,杜仲看丝,天麻看纹’——你看这杜仲,折断后有白丝相连,就是好药。”他的摊位前,总围着年轻的药商,听他讲药材的故事,讲孙思邈的传说,那些古老的智慧,便在这一问一答中悄悄流传。
巴中南龛石窟的“药文化长廊”里,展示着孙思邈试药的复原场景:蜡像制成的孙思邈,手持药草,神情专注,旁边的石桌上摆着陶罐、药碾,地上散落着各种植物标本。长廊尽头的留言簿上,写满了游客的感悟:“原来中药这么神奇”“向药王致敬”“希望这些智慧能一直传下去”……这些朴素的话语,恰如石窟石壁上那些浅浅的凿痕,虽不耀眼,却在时光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南充:黄柑树下的药香绵延
南充果山的春日,黄柑花的香气漫山遍野。在“果山黄柑种植基地”里,两千多棵黄柑树枝繁叶茂,枝头挂满了青色的果实。基地的技术负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