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的《水府药方》手抄本。据考证,这是后人根据孙思邈从龙宫所得医典复刻的,书中记载了36种水族药材的用法,如“海马可补肾,海龙能壮阳”“石决明(鲍鱼壳)治眼疾”等,许多内容与现代中医药典吻合。纪念馆馆长介绍:“孙思邈将水族药材与陆地药材结合使用,拓展了中药的来源,这在当时是很大的创新。”馆内的互动投影区,还能看到虚拟复原的《水府药方》原貌,泛黄的纸页上,仿佛还留着孙思邈批注的笔迹。
在通江的乡村,孙思邈的影响更体现在日常的生活里。龙溪村的李大爷家,屋檐下挂着一串串老鹰茶的叶子,“这是按孙真人的法子晒的,夏天泡着喝,解暑又解渴。”他指着院里的老鹰树说,“这树是祖辈传下来的,每年春天摘叶,不能用铁器,得用竹篮装着阴干,这样药性才不会跑。”村里的“药王义诊日”,每月都有县医院的医生来坐诊,他们会带着《千金要方》的选本,结合现代医学为村民看病,遇到疑难杂症,还会翻开古籍找找灵感,正如老医生所说:“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
大龙山的脚下,有片“龙王卫士林”,这是为纪念“龙王灭火”的传说栽种的。林中以松、柏为主,间杂着黄连、连翘等药用植物,既象征着“水火相济”,也践行着孙思邈“药林相间,生态共生”的理念。每年清明,当地都会在这里举行“敬药神”仪式,村民们带着新采的药材,围着古树祭拜,孩子们则会朗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选段,稚嫩的声音在林间回荡,让“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信念,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巴中:老鹰茶香里的济世传承
巴中大巴山的褶皱里,老鹰树的枝叶在风中舒展,叶片上的纹路仿佛记录着千年的故事。在通江县龙溪沟的“老鹰树茶园”,数十棵百年老树苍劲挺拔,树围最粗的达两米多,需要两人合抱。茶园的主人周大姐说:“这些树是孙真人当年被救的地方,我们叫它‘救命树’。”每年谷雨前后,她都会带着村民来采茶,沿用着“只采三片叶,不折嫩枝条”的规矩,“老辈人说,这样树才长得旺,就像孙真人说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老鹰茶的制作仍保留着古法:鲜叶采回后,先在竹匾里摊晾半日,让水分稍散;再用大铁锅杀青,柴火要烧松木,这样炒出的茶叶带着松木香;接着放在竹筛里揉捻,直到叶片出汁;最后在阴凉通风处阴干,绝不用日晒——“孙真人说过,‘药忌烈日’,这茶既是药也是饮,得守着老法子。”周大姐边揉捻茶叶边说。炒好的老鹰茶呈褐绿色,叶片完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