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张教授正带着学生观察果实的生长情况,“这些是从唐代黄柑树改良来的品种,保留了药用价值,口感也更好。”他指着一棵树干粗壮的老树说,“这棵树有近百年历史,据考证是孙思邈当年引种的黄柑后代,你看它的叶片,比普通柑橘更厚实,这是富含黄酮类物质的特征,正是入药的关键。”
黄柑的药用价值在南充得到了充分开发。在“药王柑药坊”里,工人正按《千金要方》的记载加工黄柑:青果切片晒干,制成“陈皮”;虫蛀的果实熬煮取汁,浓缩成“柑膏”;连果皮上的白瓤(橘络)也收集起来,晒干后入药。坊主刘师傅拿起一块陈皮说:“孙真人说‘黄柑皮,陈久者良’,我们这陈皮至少要存放三年,越陈越香,治咳嗽效果越好。”药坊的墙上,挂着孙思邈《千金要方》中“黄柑治呕逆”的原文拓片,旁边则是现代检测报告:“陈皮含橙皮苷,具有理气化痰功效”,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在此和谐共存。
南充市博物馆的“药香南充”展厅里,一件唐代的青瓷药罐格外引人注目。罐身上有模糊的“柑”字,据考证是当年盛放黄柑药膏的容器。展厅负责人介绍:“这印证了孙思邈在南充推广黄柑药用的记载。”展厅内的多媒体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黄柑药饵”的制作过程:将虫蛀黄柑与生姜、甘草同煮,取汁加蜂蜜收膏,用于治疗小儿腹泻——这正是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的“柑皮汤”,如今仍是南充民间的常用偏方。
果山脚下的“药王读书台”,传说是孙思邈当年研读医书的地方。这里有块天然的巨石,石面平整,可坐可卧,石旁的黄柑树郁郁葱葱。每到周末,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此,让孩子坐在石上,听孙思邈与黄柑的故事,读《大医精诚》的选段。“我想让孩子知道,古代的医生不仅会看病,还会观察生活,从身边的草木中找到治病的方法。”一位母亲说。石旁的许愿树上,挂满了写着“愿天下无病”“向药王学习”的红绸带,风吹过时,绸带飘动,仿佛无数美好的心愿在飞翔。
在南充的“中医文化节”上,“黄柑药宴”是最受欢迎的环节。厨师们用黄柑的果实、果皮、花叶制作出十余道药膳:柑皮炖老鸭、黄柑花炒虾仁、蜜渍柑脯……每道菜旁都放着一张卡片,介绍其药用功效,如“柑皮炖老鸭:理气健脾,适合脾胃虚弱者”。有位参加活动的老先生吃得连连点头:“这味道跟我小时候奶奶做的一样,她说这是孙真人传下来的吃法,既好吃又治病,真是妙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